中国自然地理结课作业

发布 2022-07-02 20:08:28 阅读 8377

自然地理试卷。

每题25分,共100分。

1、试分析我国西南多地出现天坑的原因。

答:在我国西南地区频繁出现的“天坑”,科学地讲应称为地表塌陷;西南地区地面塌陷的成因有四种:长期持续干旱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过量抽采地下水、地下隐伏溶洞坍塌、矿山开采和爆破施工。

a、我国西南地区属**带、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一年中5~10月份为雨季,11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为干季,雨季和干季分明,降水场和温度场按照云南区一川西高原区一贵州区一四川盆地区一川东区的顺序逐级递减,是我国夏季降水量较为丰沛的地区之一。然而,自2023年9月份开始,受全球变暖大气候的影响,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出现干旱,11月份已影响到四川地区,2023年初延伸到湖南湘西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202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灾害影响最重的一次旱灾。

b、以贵州为中心的川、黔、滇以及与之毗邻的湘、桂、鄂等碳酸岩成片分布的西南岩溶地区,分布面积约54×104km2。在长期的溶蚀作用下,广泛分布的碳酸岩岩溶地层溶蚀裂隙和地下溶洞广泛发育并且相互贯通,为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提供了良好场所,使地下水呈现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等多种赋存状态。

c、西南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水动力循环活跃的结果。从土洞的产生、发展至坍塌,每一过程都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育方式。(1)真空吸蚀。

岩溶水位下降至基岩附近时,由于受降雨影响,水位便在以基岩面为基线的附近频繁波动,洞穴中封闭的气体产生向上(下)的正(负)压,出现真空吸蚀而引起土体破坏,产生土洞。随着水位的频繁升降,土体的浮托力反复改变,加快了洞穴中土体掏空、搬运能力,进而促进了土洞快速向上发展,发生坍塌。(2)地表水渗透潜蚀。

以地表水直接补给而产生的潜蚀作用为特征,因西南岩溶地区第四系土层薄且砂、碎石含量高,便于涧水渗流,且向地下水补给径流距离短,以类似管道流的形式经由第四系土层向岩溶水补给,对溶洞内及第四系底部土体进行潜蚀、淘空,导致塌陷。(3)地下水渗透潜蚀。矿山疏干直接排走岩溶水,水位便逐渐下降,形成孔隙水对岩溶水的补给,强化了对土体的潜蚀能力。

在岩溶水降至基岩面以下时,潜蚀加剧,最终造成塌陷。

2、试述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不仅量大质优,还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其中,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

全国探明储量的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

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西榆林市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3、试述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地形地貌特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构成三大阶梯,两条界限分别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横断山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具有深刻的意义:

1.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

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2.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气候特征。1.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广泛性。

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表现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季节分配悬殊,年降水变率大。

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 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1)**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20°~30°的**带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形成著名的回归干旱带。在这一地带只有我国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

2)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地处温带地区的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太阳辐射的高值期重合,使这里的夏季具有**带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单季作物的种植线比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普遍偏北。例如,水稻生长可以达到黑龙江省的北部,棉花种植可以达到新疆北纬45°,是世界水稻、棉花分布的最北位置。

3)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4 000~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5 900~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3 600~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5 000~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4)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全国山地县约占68.7%,山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40%,山区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90%,山区草场占全国草场面积的54%。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

(5)冬季气温偏低。

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5)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据估计,平均每年因气候灾害减产达150×108 kg以上,重灾年份甚至可达300×108 kg左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最大可能地防御、减轻气候灾害是重要的任务。

6)冬季气温偏低,东北北部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植物越冬。

土地资源。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

2.山地师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南方**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经营,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中地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水土资源不匹配,土地退化严重,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水资源。1)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2)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

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4) 水资源的污染日趋严重。

主要表现在对河水、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

5)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6) 地下水利用不合理。

7) 城市严重缺水。

分为单纯性水源匮乏的缺水;由于水源遭受污染而引起的缺水。

矿产资源。1) 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2) 富矿少,贫矿多。

3) 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伴生,供生矿床较多,往往多种矿物混杂在一起,有一定的意义:一矿变多矿,经济价值大;分选难度大,**率低;浪费严重,污染环境。

4) 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分布不均。

5) 矿床资源地域组合多样。

海洋资源。1) 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虾蟹资源和海洋植物资源。

2) 海水化学资源:包括海盐的生产,海水中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和海水资源利用。

3) 海底矿产资源:包括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滨海砂矿。

4) 海洋能资源:包括温差能、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

5) 海洋空间资源。

综上所述:1)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2)中国资源开发强度大,但因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大和浪费惊人的问题。

3)中国各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造成了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了经济发展,也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4)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有相当部分是以资源的超载和环境的超标为代价而取得的,有时甚至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经营。

自然地理结课作业

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天文学上时长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平面 与地球的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之间的夹角为黄赤夹角,角度是23度26分,其结果就造成了太阳...

自然地理作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以华北平原为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在自然地...

自然地理作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以华北平原为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在自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