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期中

发布 2022-06-30 14:28:28 阅读 5023

2015-2016(上)初二物理期中考试。

命题熊伟试题陈海燕。

1、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铁管),在另一端能听到___次响声,最后一声是由___传过来的。

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产生的.

2)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3、打雷时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一次闪电过后约3 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你约___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 m/s)。

4、拉二胡时,拉紧弦可以___音调,按弦的手指向下移动时,可以___音调。(填提高或降低)

5、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他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是指响度的是_ ;其中指音调的是。

6、仔细阅读下面关于赞美光的诗句:“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湖面映照着,人来车往;镜头记忆着,世事沧桑;宇宙鸿朦,远在天边;回想起古人,凿壁的佳话;怎能不珍惜,今天的时光。”从中可以获得许多与光有关的知识。

请根据示例,另举两例。

示例:诗句:大千世界,五光十色 .光的知识:各种各样的光 .

举例:诗句光的知识。

7、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测海深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___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___

8、小明身高1.7 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l 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是m,他到像的距离是 __m.

9、一束与镜面成6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的大小为___一束光垂直射到水面上,折射角为___

10、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可使手瞬间变暖,这是___现象, _热;而平时用嘴向手吹气,则使手一阵凉爽,这是 __现象,__热(填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11、电如图1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依次应该是。

12、下面属于凸透镜的是___属于凹透镜的是___

13、视画面丰富多彩的其实是由红三种色光合成的,我们把它们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14、如图3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刻度尺,其分度值是___该物体的长度为___cm.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

15、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16、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调和响度。

17、如图所示,正确表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的光路是:

18、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19、用焦距是50毫米的照相机拍摄书中画面时,镜头到书的距离应 (

.小于50毫米等于50毫米。

.等于100毫米大于100毫米。

20、小明同学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

为了使指纹的像能大一些,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21、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将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焦点7cm处,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 )

a.倒立的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22、“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 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如图,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23、下图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a.

近视眼镜 b.远视眼镜c.凹镜d.

凸镜。24、为了在雨后晴朗的夜晚不会踩到地面上的积水,以下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c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都应是水。

d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

25、用照相机拍摄集体**,人的位置站好后发现还有一些人没有进入镜头,那么应该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a.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d.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26、如图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成象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b.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c.甲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乙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27、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三、实验与**题(31分)

28、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三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分成7个小组,使用焦距都是l0cm的凸透镜做实验.最后,老师将各组实验的结果画在了图中.图中1和和2′…7和7′分别表示实验时各组的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请你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光具座水平放置,位于光具座上的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处于。

2)从___两组可以看出,当物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___立的、__的实像:

3)从两组可以看出,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与物在___侧,且像是___立的;

4)由图可知成实像时,当物远离凸透镜,则像___凸透镜(填“远离”或“靠近”),且像的大小变___填“大”或“小”).

29、如图在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把烛焰先后放在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把烛焰放在 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把烛焰放在___点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0、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如果有3 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另拿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31、如图所示,是同学**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减小,这时∠r跟着___使∠ i增大,∠r跟着r总是i,说明。

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___是或否)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32、某同学在做**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和___现象;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且折射角___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32、物理实验小组用如图8所示的装置**“水的沸腾”实验。

1)由**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9所示,图中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3)图10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不同。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写出一种即可)。

初二物理期中

2013 2014 下 期中考试试卷。初二物理。注意 本试卷中g 10n kg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4分 1.物理中常以科学家名字命名单位,以下哪位科学家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a.帕斯卡 b.托里拆利 c.阿基米德 d.牛顿。2.下列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不同的是。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进...

初二物理期中

2009 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初二物理。出卷人 初二物理备课组审核人 杜卫庆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 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卷上,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该选项的序号填写在下表中,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我们看到飞天英雄杨利伟在飞...

初二物理期中

初二物理月考 一 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6分 1.由于将实验引入物理学的研究中因而被称为 近代物理学之父 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哥白尼 c.加利略 d.居里。2.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听见电铃声减小 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会听到电铃声进一步减小甚至消失,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a.前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