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考点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考点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2、常用道地药材产地: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
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川乌/附子)、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苍术)、广东(陈皮、砂仁)。
3、中药的采集。
1)药用部位:【全草】益母草、木贼草;【地上部分】益母草、豨莶草、灯芯草、泽兰、荆芥、紫苏;【花粉】蒲黄;【果实】马兜铃、瓜蒌、槟榔;【种子】决明子、白果;【带花的果穗】夏枯草;【根】大黄、生地黄、黄芩、紫草、茜草、龙胆草、天花粉(瓜蒌根);【茎】天麻、薤白。
2)采收季节。
全草类药材,如益母草、荆芥等,宜在植株成长充分或者开花时采收。
叶类药材,如大青叶、艾叶等,宜在花蕾将放或者正开时采收。
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收,但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则应在刚成熟时采收。
根和根茎类药材,如天麻、大黄等,宜在早春或晚秋(二、八月)采收。
树皮类药材,如黄柏等,宜在春夏(清明至夏至间)植物生长时采收。
考点三:中药的炮制。
1、炮制目的。
1)盐制:可引药下行、增强疗效、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常用药物:知母、黄柏;杜仲、补骨脂、沙苑子;泽泻、车前子;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盐制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作用;盐制杜仲、补骨脂、沙苑子,可增强补肝肾的作用;盐制泽泻、车前子,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盐制荔枝核、橘核、小茴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
2)醋制:可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常用药物: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柴胡、香附、青皮;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三棱、莪术、穿山甲、皂矾。
醋制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可降低毒性;醋制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自然铜,可增强活血的功效;醋制三棱、莪术,可增强祛瘀止痛的功效;醋制五灵脂,可矫味矫臭。】
3)酒制:可引药上行、矫味矫臭,增强活血化瘀、止泻止血、清热消痰的作用。
2、炮制方法。
1)修治①纯净药材;②粉碎药材【粉甘草是指:加工时去皮】;③切制药材。
2)水制①漂洗;②浸泡;③闷润;④喷洒;⑤水飞:矿物类、甲壳类(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
3)火制①炒:焦白术、大黄炭、地榆炭、荆芥炭。炒黄、炒焦使药材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
种子类药材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②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如盐炙杜仲、黄柏;③烫;④煅;⑤煨。
4)水火共制①煮法;②蒸法;③炖法;④氵单法。
5)其他①制霜;②发酵:神曲、建曲、半夏曲;③精制;④药拌。
考点四:药性理论。
1、四气寒凉药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药有温经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
2、五味(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主,以口尝获得为辅)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辛能耗气伤阴,不宜用于气虚证或阴虚证。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入肾补虚的作用。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痰核、瘿瘤、瘰疬、癥瘕痞块)药物多具有咸味。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渗湿药具有淡味。
7)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3、升降浮沉。
1)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
2)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量重者,大都是沉降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4、归经方法:①六经归经法;②卫气营血、三焦归经法;③脏腑经络归经法。
主归心肝经的药物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补血药。
5、毒性。考点五:中药的配伍。
配伍内容(《神农本草经·序例》七情配伍)
1)可用于临床:①单行;②相须:麻黄配桂枝、全蝎配蜈蚣;③相使:石膏配牛膝、黄连配木香或小茴香、黄芪配茯苓;④相畏:天南星配生姜;⑤相杀:绿豆配巴豆;
2)尽量避免使用:⑥相恶:人参配莱菔子;⑦相反:人参配五灵脂。
考点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神农本草经》记载反乌头的药物是:瓜蒌根(天花粉)。
2)“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2、妊娠用药禁忌。
1)慎用: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番泻叶、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2)禁用: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3、服药饮食禁忌。
1)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3)胸痹: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
4)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
5)脾胃虚弱: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6)疮疡、**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考点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汤剂的煎煮方法:
1)先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石斛等,应打碎先煎。附子、乌头等毒***较强的药物应先煎。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肉桂、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宜后下。钩藤、大黄、鱼腥草、番泻叶等,为防止破坏其有效成分也不宜久煎,应后下。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辛夷、五灵脂、葶苈子等。
4)另煎:某些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可单用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泡入煎好的药液中,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某些贵重药材,常研成细末,用温开水或其他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鸡内金、甘遂、朱砂等。
8)煎汤代水:防止某些药物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2、服药时间(取决于病情和药性,无论饭前饭后,都要在饭前后1~2小时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1)饭前服:滋补药,或病位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
医学考研 中药学备考
去医院看病,中医会给你把脉,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诊断学,诊断学在中医综合中绝对是主导地位,而且知识点很多。我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找遍了很多的书籍,总结了医学考研中医综合之诊断学的内容,大家可以选择阅读记忆,我想可以帮助大家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 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四诊 辨证 辨病 病案书...
中药学考研国家线
考研国家线今日公布,中药学a类总分300分,b类总分290分,其中 a类单科 满分 100分 40分,单科 满分 100分 120分。b类单科 满分 100分 37分,单科 满分 100分 111分。备注 a类考生 报考地区处于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一区系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
中药学专业毕业总结
篇一 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中药学毕业自我鉴定。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大学期间除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平时更注重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不仅掌握实验原理,更初步熟悉各高级仪器 hplc uv 1800等 的使用和娴熟的常用仪器操作。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流利的日常交流。对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