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发布 2022-06-06 02:51:28 阅读 1225

可见,国内压力容器分类方法综合考虑了设计压力、几何容积、材料强度、应用场合和介质危害程度等影响因素。

例如:因盛放的介质特性或容器功能不同,即根据潜在的危害性大小,低压容器可被划分为第一类或第二类甚至第三类压力容器 ⅰls

注1:① 承受内压的压力容器,其最高工作压力是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顶部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② 承受外压的压力容器,其最高工作压力是指压力容器在正常作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差值;对夹套容器指夹套顶部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差值。

注2:p代表设计压力,pw代表最高工作压力,v代表容积。容积是指压力容器的几何容积,即由设计图样标注的尺寸计算(不考虑制造公差)并贺整,且不扣除内件体积的容积。

多腔压力容器(如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余热锅炉的汽包和换热室、夹套容器等)按照类虽高的压力腔作为该容器的类别并按该类别进行使用管理。但应按照每个压力腔进行类别划定时,设计压力取本压力,容积取本压力腔的几何容积。

注3:容器内主要介质为最高工作温度低于标准沸点的液体时,如气相空间(非瞬时)大于等于0.025m3,且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时,也属于规程的适用范围。。

注4:包括用途属于压力容器并主要按压力容器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和制造的直接受火焰加热的压力容器。

第114条下列压力容器在安装前,安装单位或使用单位应向压力容器使用登记所在地的安全监察机构申报压力容器名称、数量、制造单位、使用单位、安装单位及安装地点办理报装手续:

1、第三类压力容器。

2、容积大于等于10m3的压力容器。

3、蒸球。4、成套生产装置中同时安装的各类压力容器。

5、液化石油气储容器。

6、医用氧舱。

第172条本规程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一。压力容器的压力等级、品种、介质毒性。

程度和易燃介质的划分

一、按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四个压力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一)低压(代号l)0.1mpa≤p<1.6mpa;

二)中压(代号m)1.6mpa≤p<10mpa;

三)高压(代号h)10mpa≤p<100mpa;

四)超高压(代号u)p≥100 mpa。

二、按压力容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分为:

1、反应压力容器主要是用于完成介质的物理、化学反应的(代号r),如反应器、反应釜等;

2、换热压力容器主要是用于完成介质的热量交换的(代号e),如管壳式余热锅炉、热交换器、蒸发器、加热器、消毒锅等。

3、分离压力容器主要是用于完成介质的流体压力平衡缓冲和气体净化分离的(代号s)、如分离器、过滤器、缓冲器、干燥塔、分汽缸、除氧器等;

4、储存压力容器主要是用于储存、盛装气体、液体、液化气体等介质的(代号c,其中球罐代号b),如各种型式的储罐。

在一种压力容器中,如同时具备两个以上的工艺作用原理时,应按工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来划分品种。

三、介质毒性程度的分级和易燃介质的划分如下:

一)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程度和易燃介质的划分参照hg2066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危险程度分类》的规定。无规定时,按下述原则确定毒性程度:

1、极度危害(1级)最高容许浓度<0.1 mg/m3;

2、高度危害(2级)最高容许浓度0.1~<1.0mg/m3;

3、中度危害(3级)最高容许浓度1.0~<10mg/m3;

4、轻度危害(4级)最高容许浓度≥10mg/m3。

二)压力容器中的介质为混合物质时,应以介质的组分并按上述毒性程度或易燃介质的划分原则,由设计单位的工艺设计或使用单位的生产技术部门提供介质毒性程度或是否属于易燃介质的依据,无法提供依据时,按毒性危害程度或**危险程度最高的介质确定。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保证压力容顺的安人运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第2条本规程适用范围如下 1 本规程适用于同具备下列条件的压力容器 1 最高工作压力 pw 注1 大于等于0.1mpa 不含液体静压力,下同 2 内...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保证压力容顺的xx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第2条本规程适用范围如下 1 本规程适用于同具备下列条件的压力容器 1 最高工作压力 pw 注1 大于等于0.1mpa 不含液体xx压力,下同 2 内...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材料 4 第三章设计 9 第四章制造 18 一 一般要求 18 二 焊接工艺和焊工 19 三 热处理 20 四 外部检查 21 五 产品试板与试样要求 22 六 无损检测 26 七 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29 八 胀接 34 第五章安装 使用管理与修理改造 38 第七章安全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