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 2022-05-12 22:47:28 阅读 7489

常州市农业信息化示范区。

建设方案v1.0

多信科技。2023年8月。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支撑,物联网技术应用可加速农业现代化。物联网可以在产业结构方面实现信息化的综合;在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决策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加工过程信息化、投入品和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气象等服务信息化的综合;通过生产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反馈与控制的综合,加快传统农业技术转型。物联网提供的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对加速改造提升和优化传统农业产业,促进培育信息化、智能化农业和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管理经营决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安全、高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加快实现常州市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特提出此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方案。通过信息化示范区的建设,引导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扩大信息化农业覆盖面积,示范区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和推进常州农业向规模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广和示范效应,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同提升。

传统的单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依靠经验管理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开始有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定量管理为特征的信息化生产技术的需求,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通过物联网的软硬件技术产品和应用示范基地,可以促进精确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作物精确管理智能化、数据共享,信息载体和集成应用技术实现作物生产问题的实时诊断和协同决策。

农业信息集成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工业领域。在农业的科技投入还存在投入明显不足,信息人才缺乏,农民及农业企业家等信息技术用户急需培训,信息采集处理比较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落后,缺乏信息技术装备的价廉物美的农机及设施装备。

目前,常州市我市农业信息服务取得较大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求相比,与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要求相比,我市农业信息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农业信息化成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业企业、一般农户的信息服务覆盖率仅为60%左右,且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待加强。常州的农村经济很发达,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很先进,但是常州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完整权威农业专题数据库,也没有形成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化平台。

远期目标:把农委所有管理对象的数据统一建库,并实时更新,并建立一个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使农业的管理基本上达到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建立常州地区水稻、水产、花卉等农作物的数据生长模型;大力推进常州“三农”的信息化科技化进程,使整个常州农业(农林牧渔)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水平,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提升到国内的先进水平。

近期目标:按照“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力争在2013-2023年内,初步建立起常州市农业信息系统框架,完成常州市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并以高效农业为切入点,实现覆盖粮油、园艺(茶叶、设施、果树、食用菌)、水产、畜牧(鸡牛猪)、农机、休闲观光(休闲农庄)基本信息的建库,完成查询、定位、统计、分析及专题图、专题报表生成等基本实用功能的开发。同时建设涵盖水稻大田、蔬菜大棚、园艺大棚、水产养殖等种类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

建设原则:常州市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包括信息平台和农业智能管理控制系统。信息平台包括数据库建设、地图编制、系统维护等多项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研制策略和计划,统筹安排系统的建设工作。

系统建设可分为需求调查与分析、系统设计及规范制定、数据库建设、系统集成与培训以及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基本过程。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先进性。为保证系统能随农林数据的拓展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采用当前世界先进的gis平台、数据库平台和gis设计、开发模式,空间数据存储模式,采用通用先进的开发工具。

2) 实用性。保证在系统的正常业务应用中使业务数据能够达到其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现时性。保证系统运行的效率和速度。

保证系统的界面友好、方便和快捷,使业务人员利用系统很快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

3) 可扩充性。随着示范区的业务范围、业务量和使用部门、使用人员的不断增长,系统在功能、处理能力、数据容量和用户数量上必须要有很好的可扩充能力,同时要考虑本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可连接性。

4) 标准化。由于本系统是一个严格的综合性系统,包括开发过程规范化和数据编码规范化,完全按照软件开发的行业标准实施开发。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并根据系统的特色,制订适合于本系统的地方标准。

5) 开放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在体系结构、软件系统的确定方面,从系统选型到设计、开发都充分考虑“标准和开放”的原则。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面,依据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应用平台,使系统不仅在体系结构上保持很大的开放性,同时提供各种灵活可变的接口,系统内部也保持相当程度的可扩充性。

2013-2023年三年时间,建设完成涵盖大田种植、温室大棚、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并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示范基地智能化生产与监控,建立基地作物生长数据库模型。

农业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

1)农业资源管理:系统后台大型数据库以工作空间形式管理海量数据,从数据的入库、存储、管理入手,提供一整套的安全机制,可以完全涵盖国土、水文、气候、人口、社会经济5大类农业资源,可以存储多种类型的农业资源数据,包括图形、文字、**、数据、多**、遥感影像等专业数据,以及实现对这些专业数据的查询、浏览、统计等功能。

2)农业灾害预防:农业灾害主要是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数字农业平台能够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提供灾害显示、灾害对比、灾害累积,同时根据防灾预案结合交通状况,天气、人员、装备等因素,正确指导减灾救灾工作。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更新数据,基本实现灾害的动态监测、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

3)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存储的海量信息数据,针对影像农业日常生产的各种因素比如环境、土壤质量、天气、水文等,根据一定的时空发展规律,模拟出一段时间内的农业生产空间环境。

4)农业专家支撑:结合农业资源数据和已建立的作物生长模型,再加上系统对农业灾害的**和监测,对某一区域短期或者中长期的农业生产布局和规划管理提供给决策者一个直观的数字或者图形以供参考。

5)农产品溯源:

智能农业管理控制系统:

1)作物生长环境因子采集:作物生长环境因子的实时采集,通过传感技术,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因子,根据农业信息平台作物生长数据库模型设定的作物生长阶段环境因子阀值,当环境因子变量超标,进行告警通知。

2)实时**监控:通过部署监控摄像机,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情况及现场生产情况,及时发布生产指导及生产预警。

3)农机定位:在播种机、收割机、运输汽车等农机上安装gps定位设备,实时监控农机所在位置及历史运行轨迹,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4)农业设备自动控制:对农业设备实现智能化操作,根据采集到的环境因子变量及当前阶段环境因子阀值,自动或手动开启如遮阳、灌溉、补光、加氧、偷食等农业设备的自动控制,通过信息平台数据的量性分析,设定设备开启及关闭时间,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降低能源消耗。

示范区农业信息化系统是在常州市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的相应的应用系统,该系统集资源查询统计、分析处理、辅助决策、系统维护、智能农业管理为一体。如下所示,其总体架构如下:

系统将实现示范区作物种植的智能化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作物生长数据库,并连接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科研成果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建立常州地区农作物生长数据库模型,为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将连接农业气象数据,实现灾害预警功能;系统还将对示范区农业资源进行管理,根据当前农业现状,为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系统采用b/s架构,管理着及用户可通过web或wap方式进行管理操作;系统还提供维护人员接口,维护人员可同web维护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维护。

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前进的新的驱动力。企业信息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 数据库技术,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 生产 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采集 处理和决策管理的网络化 集成化 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降低经营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政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为明确政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 有步骤 有重点地开展政务信息化工作,根据...

信息化建设实施实施方案

作者 日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前进的新的驱动力。企业信息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 数据库技术,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 生产 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采集 处理和决策管理的网络化 集成化 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降低经营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