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以前有听过“万历之治”的说法,但从来没有认真地了解过万历年间的变迁,也未曾深究万历皇帝以及当代闻名之士的轶事。翻开《万历十五年》,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的历史知识是有多么的薄弱。万历十五年,表面看去,四海升平,不过是平平淡淡的一年。
然而在在作者黄仁宇锋利的剖析下,各种陈旧腐烂的**毕呈。书中介绍了不少有名之士: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手握大权的张居正、孤独的将领戚继光、模范官僚海瑞和自相冲突的李贽,在这些名字的背后,我们又可以深挖出反映时代背景的特点。
万历皇帝虽然头顶万人之上的头衔,然而还是处处受到限制,甚至幼时连奖赏宫婢的权利都没有,而是要每次记下来等到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再兑现。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这个官僚体制下文官们敏感的神经只能已权位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而这只是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最终落得被清算的下场。海瑞是个清官,是个好官,但却处处受到排挤,被皇帝罢去官职。
“其实老翁何所求!”李贽的悲壮之言留给我思考,这个时代使得他独立无援,连生命中的最后两天也是在和创伤血污的挣扎中度过。
在众多的人物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一位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他可以说是碗里朝间最有才能的将领,但最终还是由于与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而被劾罢官,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惋惜。读罢此书,我才认识到,在那一政治腐败的时代,无论一个武将的才能谋略有多出众,他永远也不可能有好的收场。
黄仁宇先生提出这些令人同情的遭遇,探本溯源,还是本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关系。
相比于文官,我更敬佩的是那些英勇无畏的武将。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把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视为赌博场中的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孤注一掷。而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
无人在刀剑矢石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并不是安稳坐在宫中享受的文官可以相比的。文官不提倡武力,始终认为不能把力量当权威,如当一个地方有特殊经济利益时应当给予的是压抑,平衡是他们所追求的。在军政方面,人事任免及补给交通各项也由文官主持,一旦出问题,又可推卸给将领们,长此以往,军事组织不断衰退。
即使如此,戚继光在这种环境下找平衡点,组织军队驱逐倭寇。他制定严格的建军方案,制定铁一般的军法,其精神在于“集体负责”,即“连坐法”,还有鲜明的赏罚制度。戚继光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熟还注意到各种**的协同配合,同时配置了长兵器和短兵器,采用左右对称的“鸳鸯阵”,而这阵型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万历十五年》给我们还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戚继光,作战英勇练兵有方的民族英雄我是有所了解,但是他由于张居正的赏识而发迹,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和张首辅的密切联系我却是首次听闻,尤其是他向张居正献美女“千金姬”的这种做法。这些为自己未来铺路的行径,在戚继光看来,是无关宏旨的。他很清醒,也很现实,他懂得一个游戏必然有一个游戏的规则,想赢,就只有尊重规则,熟悉规则。
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他已看到了军事体制的缺陷,但是举国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只能妥协地作部分修补,建立自己的戚家军,于制度上不可行,则在私人关系上找出路,这就是他的成功。虽然刚开始看到这一记载的时候我大吃一惊。然而转念一想十全十美的人又怎么会存在呢?
我庆幸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戚继光。
万里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以此话结束。这书写出了当时武将们及皇帝的无奈,千年发展下来的儒家成了束缚,成了文官霸权的利器。
失败的原因在于制度,是制度的落后才导致了书中人物命运的多舛,这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其实不算认真看完,只是快速浏览。里面很多故事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书末的 万历十五年 和我的 大 历史观 说白了就是,把明朝这段历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然后再把时间长度拉长到数百年,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在微观上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于当时中国的日渐...
万历十五年 读书笔记
第1章万历皇帝。1.本章开头叙述关于午朝的谣言导致全京 停 俸禄二月。2.介绍万历皇帝即位以来所操持的礼仪大小事。亲耕礼仪 早朝的礼仪 辍朝的规定 万历早朝情形。3.介绍嘉靖 隆庆。4.张居正 李太后 冯保对万历早年教育的影响。5.宦官的奢侈生活。6.张居正公正无私的隐患。7.宦官在明朝的作用 冯保...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不是专业历史研究员,不是历史发烧友,仅仅是多了一丝求知欲,决定用两日看完这本美国学生的教科书 万历十五年 寐前餐中,大概只能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就比预期多用了一日。书不厚,正文只有200多页,生硬的理论内容我大都略去,但还花掉不少时间。个中原因,是思考的时间太多了。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不管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