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发布 2022-01-14 17:17:28 阅读 1759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新闻1001班。

学号:41姓名:吴伟康。

回眸,纵观中国数千年之文明,源远流长﹔横看世界诸邦蛮夷、后世列强之变化,日新月异,风起云涌。时间在分分合合中不停地流转。到了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2023年,前进的洪流滚滚而过,**充耳不闻。

这一时期,一大批欧洲人远涉重洋,来“遍地是**”的亚洲寻找机遇和财富。日本实权人物织田信长接纳了一批西方传教士,允许他们建立**教堂,在当时的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传教士帮助信长铸造火枪、火炮,大大提升了织田军的战力。

中国同样有机会接触并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实现飞跃。但**怀揣着自己的大国情怀,紧闭大门,拒绝“蛮夷”的进入,最终,停滞不前。《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历时七年的用心之作,该书的英文版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即为“2023年,毫不起眼的一年”。

书的重点不在于这一年发生的琐事,“万历十五年”只是一个引子。全书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主体为万历朝六位传奇历史人物的遭遇。黄仁宇先生在研究明史和其他学者观点时遗留了诸多疑问,他苦苦思索问题的结症,《万历十五年》正是这些思考的结晶。

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作者认为,“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的低能。“明朝采取严格的**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上面这句话似乎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统治者保护落后的自然经济,没有发展先进经济的要求。“民穷”,不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和约束国民的法律不得力,而是“民”的生产方式太落后!

落后的自然经济将百姓锁在了自己的土地上,间接保障了帝国的安全。封建统治者对发展先进经济毫无兴趣,他们通过剥削和毫无代价的徭役享受奢侈的生活,他们只要求帝国的安全与稳定,这样就可以永远地享受奢侈的生活。而他们对百姓的生活要求却是“黎民不饥不寒”(孟子: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不饥不寒”,何谈富足。

同时,作者也很难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欧洲商业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后,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笔者注),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由此看来,在万历年间,即使部分地区的商业得到较好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也没有动摇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再者,书中叙及的主要人物,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也统统没有好结果。黄仁宇先生称之为“大失败的总集合”!作者困惑: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黄仁宇先生最终得出结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不论结论正确与否,从唐朝科举制兴起到清朝末期学制改革,一个春秋时期老人的道德体系,作为中国当局和全体国民行为的圭阜,长达一千多年,却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开朝立宗者多么霸气,看见孔孟、朱子像,必定毕恭毕敬。牛叉如朱元璋者,传说曾想拜朱熹为祖宗,无奈家底太烂,只好作罢。

儒家教义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就像宗教控制着它的信众,道德的意义被强化到无以复加。作者在书中多次诟病中国的“古典法治”,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建设两千多年却致烂尾的根本结症。但强化道德、封建法制不健全与如是等等的问题到底有多大的关系,笔者还在纠结中,未能理解通透,限于篇幅有限,点到为止。

万历十五年至崇祯十六年,还有不到六十年的光景。明亡于崇祯之手,然积弊久矣!嘉靖、万历、天启数朝的荒唐行为将大明的气数消耗殆尽,最终它无奈的终结于崇祯之手,无论他做何挽留……崇祯十六年,即公元2023年,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

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几乎每个提及明亡的篇章都不会忘了这个片段。崇祯在死前说,“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他愿“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只希望“贼”,“勿伤百姓一人”!

明亡之过不在崇祯,朱由检已经尽力,他竭力挽回局面,无奈积重难返、大明气数已尽!他走时,心中一定满是遗恨、无奈与伤痛!如果万历能看到这些,不知会做何想?

是诧异,不忍,还是悔恨!不知九岁就登基的他,还会不会心安理得地为了一己私利,而怠政几十载,荒废国事,安于享乐!也不知,如果万历皇帝有所觉悟,万历十五年之后的日子会不会更好一些!

后记:在文末附录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黄仁宇著)一文中,黄仁宇先生在谈及他“大”历史观的渊源时,竟提到了一个和中国新闻学颇有关系的人,即中国新闻学鼻祖之一的范长江先生。原文摘录如下:

“在武汉时代范长江兄则是无党无派,任《大公报》记者。他原名希天,北伐时从军,部队被打散。他曾亲自告诉我,一时贫病交迫,跳水自杀,被救后改名长江。

曾几何时,他又做了新华社和人民**的负责人,以后在文革期间,在确山身放。这些事情今日回顾有如梦寐。”

万历十五年读书感言

万历十五年 读书感言。万历十五年 的作者是黄仁宇老前辈,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万历十五年到底怎么了?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不上朝了,元辅张居正去世的五周年,元辅申时行上任的第四个年头,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海瑞 罢官在家的戚继光辞世的当年,哲学家李...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多篇(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万历十五年 读后感精选范文多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伟人和政治家,谁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为谁?张居正太善良,太残忍 太聪明,太愚蠢。张居正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识到改革必须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毁原本的一切,在废墟上重建。他剑指文官作风,甚至过于严厉。他想要富国强兵,百...

万历十五年的读书感受

读 万历十五年 有感。历史上的1587年并不是一个特殊年份但是在这个不是特别的年份里,却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发展的困境以及一位君王的无奈。历史书上写的张居正改革与我们的印象只是他所留下的一条鞭法以及对于他的相对客观的看法,而通过 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我看到了在这场被誉为挽救大明王朝最后的一次改革的背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