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2、第三世界与发展中国家的含义。
第三世界:通常指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其所指涉的国家和区域,虽然没有绝对明确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
3、资本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
**:资本形成最初**于生产剩余即储蓄,再由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才转变成机器设备、厂房、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
4、贫困性恶性循环的概念。
观点: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供给方面的恶性循环: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人均收入低→生活消费比重高,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需要方面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人均收入低→低消费、低购买力→市场需求有限→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也会因为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储蓄;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以用来投资。这样,这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被打破,因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是难以改变的。
5、人口转变理论。
这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动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人口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间为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
第二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但出生率依然很高,结果导致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从19世纪开始,欧洲进入这一阶段 。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并逐步趋近死亡率,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缓慢。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出现静止状态,有的甚至在一个时期出现负增长。
6、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反过来,人口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促进作用:人口增长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并致使总需求的增加。
阻碍作用:第一,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第二,人口迅速增加会使就业问题恶化。第三,过多的人口会破坏生态平衡。
人口陷阱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 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7、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形成的途径。
含义: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途径:①卫生保健设施与服务,一般说来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脑力、耐久力和活力的设施及服务。②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
③正规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④非企业组织的**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与家庭的迁移。
8、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1)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①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水污染极大地减少了人类的饮用水资源,由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将是今后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②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和颗粒物质,机动车排出的废气大量地进入大气层,温室效应日趋增强,气候异常。
③土地污染:水污染必然导致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所形成的酸雨也直接造成土壤污染。森林和植被的消失加快了水土流失,降低了耕地质量,减少了耕地面积,气候异常加快了草原的沙漠化,牧地日益减少。
随着化肥的过度施用,杀虫剂的滥用,土壤中的微生态系统已经严重失衡,作物病公害越来越难以防治,土地的生态环境在许多地方已陷入恶性循环。 ④新型污染:随着核能源使用的扩大,核辐射和核废料污染正成为新的迅速发展的污染源。
还有微波通信带来的电磁污染等,以更隐藏的方式损害着环境。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即经济活动会产生外部效应。 ①通过**的公共治理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②**也可以通过制定某些规定来限制负外部效应的产生。③大力发展经济,消灭贫困。④控制人口增长。
⑤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⑥改进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
9、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10、技术进步的含义。
狭义: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等。
广义: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 所有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除了“硬技术”上的进步以外,它还包括了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式等“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1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12、刘易斯模型—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生存部门、资本主义部门)。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采用弹性概念,劳动力无限供给可以概括为:如果资本家欲以现行工资招收更多的劳动力,争求职业者会大大超过需求,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有无限弹性。
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非资本主义部门,即维持生计部门或称生存部门,是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这个部门的很大一部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的小家庭耕作等。
第一种形态假定:(1)经济是封闭型经济(没有国际**);(2)两个部门间没有**往来。除了进口劳动力,资本主义部门完全自给自足。
第二种形态假定:(1)经济是封闭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依赖于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如换取食物、原料,等等。即使劳动力蓄水池仍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张也可能会由于**条件恶化而受到遏制。
第三种形态假定:(1)经济是开放型经济;(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都与外部世界有**往来。这样,资本主义部门可以通过从外部世界进口来免受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停滞之累。
但因此产生过多的进口会使增长放慢速度,或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13、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定义。
观点:从农业社会到二元经济再到成熟经济是一种重要的增长类型。二元经济的中心特征是庞大的农业部门与活跃而生气十足的工业部门的并存。
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没有改变,工业部门的工资也保持不变。当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使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当他们转移出去以后,农业总产量就会下降,经济中开始出现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短缺,工农业之间的**条件变得有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
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已进入商业化过程,农业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了,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业部门相等时,经济就进入了新古典世界。
14、迈因特模型的定义。
产品市场的二元性:产品市场的组织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性可用三类**差别来衡量:
首先,村落里的农民对这些商品支付的**与这些产品在城市中的批发价有很大差别;其次,同一商品的**在不同地区间有很大不同;第三,农产品是国民总产品中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这些农产品的**存在着季节性变动。
资本市场二元性的表现是:利率在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上和在无组织的资本市场上有很大差别。利率差别一部分是由借贷的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所决定的。
此外,对不同程度风险的保险溢价也是一个因素。无组织资本市场利率较高,而且支离破碎。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现代部门工资较高,传统部门的收入比较低。劳动力市场的这种二元性**于劳动力的不同性质。
**行政和财政机构的二元性。**总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层次机构才能与村落里的小规模经济单位建立联系。
15、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①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②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③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④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1) 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 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3) 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 (4) 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 。
5)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发展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 导论。一 发展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研究方法 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研究目标 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外延 性质 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
真题版自学考试00141《发展经济学》历年真题
答案请百度搜索自考一点通论坛。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 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作用,倡导国家实现私有化 非计划化和减少 干预的理论属于发展经济学的 a 第一阶段的理论 b 第二阶段的理论。c 第三阶段的理论 d 第四阶段的理论。2 罗斯托的线性阶段经济发展理论认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试图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地位进行分析的指数 hdi 是 a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b 精神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