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的】
1、明确选择论据的原则,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论据。
2、学习根据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材料,为证明论点服务。
3、明确组合事例论据的意义,了解组合事例论据的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围绕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材料。
归纳明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所选材料不能准确地证明论点,缺乏典型意义,没有代表性;
事例叙述过程中旁生枝节,有一些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事例叙述后缺少必要的分析,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从刚才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议**事例的选择和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要注重事例与论点的吻合性。
事例论据与论点的吻合,就是要求事例与论点高度统一,即所选材料必须能充分证明论点。也就是要选最符合论点需要,能为证明论点服务的事例。
学生在运用事例论据进行议**写作时,常见的毛病之一就是事例论据与论点的脱节、或二者仅有些藕断丝连。毫无疑问这样的论据是缺乏说服力的,这样的论据用得越多,越是浪费笔墨。要克服这一毛病,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论据时多思考多分析,准确把握论点的中心意思,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主旨的细微差别,选择与论点吻合一致的材料。
例如从下列四则材料中选出适合论点“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的论据。
a、钱学森为航天事业,奉献终身。
b、彭老总冒着危险,为民请命。
c、司马迁忍受宫刑,艰苦创作。
d、曹雪芹家道衰落,举家食粥,坚持写作《红楼梦》。
上述四则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较大差别的。“艰辛”即“艰苦”之意,a项钱学森的事例主旨侧重于“奉献”,虽然在一生的奉献中免不了“艰辛”。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所。
1在。与论点只是藕断丝连的关系;b项彭老总是“冒着危险”,并不等同于“艰辛”,与论点基本没有联系;司马迁、曹雪芹的遭遇、经历才真正体现他们为实现理想所遭受的“艰苦”。b、d两项材料与论点高度统一。
议**事例论据选用之关键点。
吻合性)(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
材料一【点评】
点评人:胡家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
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
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材料二【点评】
这是一篇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三个论据在框架外展开议论,即分念经点均在“你”这一位置上议论,如“坚强”一例,抛开了“与坚强为邻”这一框架,而去议论“坚强”,属典型的若即若离,观点与材料陈旧,结构模式化。(15+15+4=34分)
点评]高考作文中,只要一谈到与日本的关系,绝大多数考生都习惯从抗战历史的角度构思成文。该文作者站在当代流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与你为邻”的中日友好关系,令人眼前一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郑有才。
2019国考分析常见阅读材料误区
首先,应当指出在阅读中很多考生存在的一大误区,就是读材料和读题目的顺序问题。很多考生都按照中学语文的阅读顺序,先读题目后读材料,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资料分析中有很多数据出现,先读题目对于后续读材料和做题并没有明显的帮助,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走出第一误区就是要确定阅读顺序,先读材料后读题目。其次,...
2019国考笔试 分析的材料阅读
从输出地看,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同比增长3.1 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总量的比重为43.6 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同比增长0.9 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 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同比增长12 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问题的25.3 精讲解析 这段材...
高中作文阅读材料 早读阅读材料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 尤其是新 的 星 闻报道存在着一 热 一 冷 两种现象。对娱乐明星的花边轶事 生活八卦,一炒再炒 热度不减,文字 等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甚至还用上了直播 h5等新技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率部队抗洪救灾保护42万人生命财产的 流泪将军 董万瑞 被誉为中国航天 总总师 的任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