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师园造园艺术看作文谋篇结构

发布 2021-05-31 06:23:28 阅读 7556

作者:王梦。

**:《语文世界(教师版)》2023年第01期。

网师园,江南中小园林的典型代表。网师园,小而不失丰富,小而尽得韵致,全仰赖造园者的匠心独运。而造园者这种在有限之中营造无限的智慧,为我们作文的谋篇构思提供了诸多启示。

廊腰缦回,曲径通幽。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议**写作模式化的情况非常严重,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议**的写作教学来谈。我们在进行议**教学时,一般会对学生强调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或者是要求学生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行文。这些训练思路在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从理论到实践,其中隔着千山万水。

而且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机械地按照理论思路去写,论证过程中思维不连贯、文意断裂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学生喜欢一个中心,三面来说的论证结构。比如面对“坚守”的话题,一河南考生立论为“坚守生命的责任,成就人生的辉煌”;接下来分“立身基层,兴村富民,这是沈浩的责任”“科技强军,爱国图强,这是宋文骢的责任”“拥抱大海,为国争光,这是翟墨的责任”三个角度来论证。

再如面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话题,一北京考生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人类的步伐得以前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国家得以发展”“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个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三个方面来行文。这样的论证思路,虽清晰明了,但也失之整齐划一。在笔者看来,思维的质量并不高。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网师园造园者的一大匠心。网师园占地面积小,但建筑密度却很高,达到30%。然而整个园林多而不杂,布列有致,主次分明,其中“廊”发挥了巨大作用,“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造园者用“廊”串联起园中的大小景致,使得园林布局诡幻莫测,抑扬顿挫,曲径通幽。

网师园中的“廊”,就像行文起承转合中的“承转”。正因为行文波澜起伏、抑扬顿挫、曲径通幽,所以才需要“承转”。没有“承转”,行文就像一潭死水,无波无澜。

正如上文所举的两位考生的论证思路,他们都把问题分成三个方面,满足于每个方面独立展开,单向证明。这样写自然不需要什么承转过渡,但是思维在三条平行线上也就难以碰撞,难以深化。因此,我们在构思议**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单向平行式的论证思路,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论证观点。

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观点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对矛盾转化条件的分析,使文章思维呈螺旋式上升。比如面对一个命题,善于从命题的对立面想起,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中分析矛盾转化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再提出自己核心的论点,这就需要“承转”,形成为文的一道波澜。之所以要强调行文要有“廊”,要有“承转”,实际上是在强调议**行文要有波澜,体现思维的质量和深度。

善舍善得,空灵通透。

建筑过多是清乾隆以后,尤其是同治光绪年间园林普遍存在的现象,网师园也不例外。过多的人工建筑势必影响园林的自然天成之趣,但网师园却能够把这一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置身其中,并无囿于建筑空间之感,反之,却能体会到一派大自然水景的盎然生机,足见此园在规划设计方面确乎是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水平,无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上品之作。

苏州教育学院中文系金学智教授在著作《苏州园林》中一语道破其中奥妙:“不是去占据空间,争夺空间,而是主动地让出空间,赠与空间。”网师园园林部分以彩霞池为中心,池水面积有限,只有约半亩。

一般园林中的池水多种莲养鱼,以寄托园主高洁隐逸之志。而彩霞池中不植芙蕖,波平如镜,四围景物倒映其中,增添了空明清澈的意态,再加上环池建筑不落堆砌壅塞之窠臼,反以简洁虚廓为尚,空间通透交融,气息畅通无阻,全园意境生动。

造园如此,为文也当如此。当下学生写议**往往追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内容的极大丰富。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既要写是什么,又要写为什么,还要解决怎么办,有的还要实现从个体到集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面性,殊不知,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俱不到。

有限的篇幅之中,过于庞杂而无法聚焦内容,不仅仅有凑字数之嫌,实际上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思维的涣散。例如2023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他们》,许多同学面对这个作文题,笔下写了若干个“他们”,“他们”是城市的清洁工,“他们”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是老师,“他们”是父母……最后也只能将这一群“他们”聚合在“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上。然而,让我们来看看当年刊登出来的真正优秀文章,尤其是那篇开头为“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的优作,小作者写作的视线聚焦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身上,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体悟“他们”的心理情感,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最后得出“他们,终将成为我们”的结论。

全文只写了一类人,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化理成图,明丽晓畅。

这一节,笔者是想借网师园的造园艺术谈文章说理形象性的问题。“网师”是苏州人对渔夫的尊称。网师园几经变迁,终以“渔隐”作为造园的主旨,因而造园者在有限的空间里极力营造山林水泽气象,再现自然界真山真水之美,由此寄托园主避世归隐之心。

“渔隐”是网师园的魂魄、理趣,而造园者将这种精神化在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轩一榭的图景中,化理成图,使人置身于园中,就能退守一方清净天地,重获内心的宁静平和。

同样,文章要写得好看,吸引人,有说服力,也需要化理成图的功夫。然而,这里的“成图”,并不是一般所说的比喻、类比等论证方法。文章的主旨——“理”从何来?

“理”是一种规律,它应该是从万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并且能够在生活现象中加以验证的。要说清一个道理,我们何不把它还原到生活的图景中,让读者看得更清楚明白呢?许多同学都认为要论证一个观点,需要论据,而论据越是名人名事,就越有说服力,所以早些年的高考,阅卷老师就苦叹屈原、李白、司马迁开会,近几年总是强调论据要新,但还是没有阻挡住乔布斯、刘翔、林书豪的聚首。

丰子恺有一篇文章叫做《渐》,其中的观点是“渐是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作者列举了几个生活现象:人们虽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傍晚坐在窗下看书,页面上“渐渐”地黑起来,倘若不断看下去吧,几乎永远可以认识页面上的字迹,不觉昼之已变为夜;儿女渐渐长大,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坐等水仙花儿的开放,不可能实现,否则,就破坏了自然的原则,动摇了宇宙的根本。几个生活现象的列举将自然万物中的“渐”的法则,“渐”的魔力蕴含其中,令人心领神会,感同身受了。

唐代大家白居易早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我们的中学生写作应更注重对自己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提炼,在谋篇构思的过程中善于化理成图,将在生活中的感悟、理趣具化为一个个生动可感的生活图景,这比机械地罗列名人的事迹要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有一句老话谈写作,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即好文章在自然而然中符合阅读的审美规律,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其中除了有写作者的天赋使然之外,也有后天的心运匠意才能妙手得之。中学生的写作不应在应试分数的压力下走向格式化、模式化、套路化的死胡同,而应该向网师园的造园者学习在有限之中营造无限的本领,学习符合美学的规律地还原自然生活的原貌的功夫。

文章应该写得更具可读性,更轻灵优美,那就要注重“承转”,制造波澜,营造曲径通幽之美;善舍善得,精妙取舍,获得空灵通透之美;还原生活,化理成图,形成明丽晓畅之美。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语文教师。

苏州网师园导游词

苏州网师园导游词3篇。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网师园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苏州网师园导游词范文1 江苏省苏州市网师园风景区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 渔隐 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后...

苏州网师园导游词

园占地06公顷,格局为东宅西园。住宅由门厅 轿厅 大厅万卷堂 楼厅撷秀楼 后花园等组成。西部花园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以亭阁楼馆,池水清澄,假山雄峻,与花木组成四季园景,明净宜人 西侧另有书斋别院,幽雅别致,为我国古典园林首例出口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轩 之蓝本。网师园布局紧密,精致玲珑,以小...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观后感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 观后感。消化内科薛春燕。女儿长大了,该进幼儿园读书了,千挑万选,选中了北京红缨幼儿园在灵山的分校。学校在开学的当天赠送了一本王学兵所著的 从幼儿园到清华园 此书从研究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 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孩子打小就要植入清华的基因,学习清华好榜样 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