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发布 2021-05-31 00:13:28 阅读 4237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林晓雯。

凡为文以意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附章会义,务总纲领。

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1]“立意”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是文章中的材料、结构、语言、形式等诸因素的协调统一所形成有机整体的灵魂和统率。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2]“求新”是人类的一大心理特征。只有冲破守旧,思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于是乎,反映在高考作文中,立意求新,即创新,怎样才是“创新”,成了我们迫切需要**的问题。而“创新”二字在现代教育中又实际面临着怎样的拷问呢?

我们不妨先从一篇高考作文在高考评审中三改得高分的多舛命运,初步窥探当前创新作文的现状。

2023年四川省高考阅卷结束后,其中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的作文,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自有一番道理。但因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分(满分60分)。

评卷老师甚觉可惜,便将此文提出来与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争议很大,讨论的结果是从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大家还是觉得不妥,遂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对此文阅读多次,认为此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相当高的分数。[3]虽然这篇作文最终结果令人欣慰,但我却不免在为考生庆幸的同时对现代教育还夹杂着疑虑:

创新作文究竟该走向何方?

潘金莲的选择》此篇文章在写法于传统的基础之上,有较大的突破,总归是一篇笔触丰满,见识别致的佳作。它的最终成功,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从其坎坷的改判经历,无疑也是一个相当幸运的例子。因为所谓的“落脚点”不对,就险遭低分的厄运,好在在评卷指导委员会的反复论证之下,最终取得了高分。

而那些没能有幸受到此类待遇的类似的文章呢?其结局就难以逆料了。题目《心灵的选择》,原本已将文章的涵盖面与伸缩性扩展了,但却在批改过程中,被简单地与道德直接挂钩,“话题”作文被曲解为“命题”作文,从而使“创新”的初衷被淡化;创新作文能否在高考阅卷中获取高分变得玄而又玄,这是一个多么正常的现象啊?

求新”、“创新”何以在一再推崇之下却又陷入如此进退维谷的境地,《潘》一文的“奇遇”正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情况。

文章忌随人后”。创新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然而我们也不得面对现时中学语文教育当中确实存在的,面对“立意求新”所采取的谨小慎微的态度。就拿现实教学中遇到的作文来说,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或是些刻意雕词砌句、吟风弄月、甚至无病呻吟的造作言语;写人时,一千个“莎士比亚”创造出同一个“哈姆莱特”;拟物时,天地山川,万物皆成一色;说理时,一味豪言壮语,渲染情绪:

缺乏青少年应有的鲜活形象,老气横秋,苍白而无生命力。

我在这段教学期间也不断遇到这方面的例子。高一的学生,十五六岁的年纪,平日里活泼开朗,语言生动谐趣,可一旦写起议**,全都不约而同选择“深沉”。中规中矩,忧国忧民,遣词造句的时候拿腔拿调,大有亲自主笔为《人民**》写社论的架势,再不然恨不得就是***的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答各国记者问。

结果可想而知,交上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我在批改的过程当中,就不断涌起“似曾相识”之感。模式化的结构安排,成品化的语言表述,通用化的材料论据,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的思路狭窄,得不到开拓。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篇篇花团锦簇,积极向上,但却经不起琢磨,品味起来,只犹如一杯“温吞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错不在学生。而是中文教学在几千年的沿袭传承过程中早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且严密的教授体系。

“信而好古”的儒家传统思想也已渗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种独特的社会。

遗传。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历史局限性,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在起着深远的影响,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反映到作文中,就是为什么一再呼吁“创新作文”,而大多时候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为什么所谓“创新作文指导”发展到最后却依旧是“大而无当”的照本宣科的原因。

教师不敢创新,甚至不会创新,却还一味强调自己的学生“要创新”,那么这算不算是向学生提出了过高要求?

追寻“创新的方法”,这项工作早已有人在做。而遗憾的是,我们也发现:真正的创新,并无捷径可言。

那些所谓的方法,即使有,亦不过只是一些狭隘的个人经验。归纳起来,大多是些苍白的理论或杂乱无章的途径。而“文无定法”的客观规律又继而揭示了,即使是对于某人来说行之有效的经验,化用到另一个体身上,又需要加以因人而异的改造,并且要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去逐步领悟,这其实又是一个新的创新过程。

文章技巧的微妙性也正在于此。而且更多的时候,指导性的创新建议到了最后大多会不得已陷入单纯评价效果的泥沼,譬如某语段需简略,某语段又需扩写,开头还应当生动些,某处的措词又需要再修饰,诸如此类,欠缺可操作性,也无异于没说。泛之四海而皆准的创新规律,不客气地说一句:

根本不存在。

虽然如此,教师究竟需要在指导学生创新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起怎样的作用呢?我的看法如下:其一,教师对于“求新”、“创新”首先应当要有肯定的认识。

十几年来高考作文从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发生蜕变的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考作文命题也在进步。创新占据了日益重要的位置,自然给予考生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

以往的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往往立意浅显明了,学生不需要自行提炼,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被固定在了一个已经架构好的固定模式里了,我们想要见到百家争鸣的繁荣几乎成了不可能。遂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措词、语段的铺排上作文章。而从2023年开始,高考作文题表现出了全新的思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甚至在卷面上明确提示可以“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

文体限制的减少,有力地冲击了一贯以恪守文体知识为准则的作文教学思路。我们可喜地发现,高考作文已逐渐将检验的侧重点放在了检验考生的想象、思维、联想能力等这些能力上了。也从此,以“提问题”、“列现象”、“做分析”、“表决心”为步骤的模块作文,由于骨子里的“千人一面”,想要获取高分几乎成了不可能。

求新、求异成了高分作文的制胜法宝。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最能有效地表达自己思路的,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4]

2023年,高考作文开始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评分。[5]高考作文已不仅意在检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更希望能够检验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具有深刻性、独创性的素质型人才。这个出发点与我国的现代教育所一再强调的“素质教育”是相契合的。

语文教学大纲就已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有创意的表达”。[6]可见,教师若先做不到对“创新”的认同,实际上就是于我们现代教育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了。

其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扩大他们的视野以及拓宽知识面。

就作文而言,现时的作文教育状况是,没有几个语文教师敢理直气壮地大声向同行宣告:我“教”会了学生创新。事实正是如此,因为创新并不是靠“教”来的,既便是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这“创新”却也只能属于他自己,难以将其与其它课本知识一样一齐灌输给学生。

2023年高考的南京考生蒋昕捷,从5岁的时候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和一些名人传记。

正是由于这方面的文学积淀,蒋昕捷在2023年的高考作文中,以三国为背景,用文言形式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他的这些课外阅读经历就很值得教师在中学的作文教育借鉴一番。

求新”、“求异”,若是缺乏缜密的思辨能力,极易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所以,没有充实的知识储备作理论后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有它的道理。

而遗憾的是,一贯善于替学生包办的传统教学恰是在这一点上无能为力。因为这项积累的工作非一蹴而就,只有靠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来完成,才能见成效。这就需要我们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去获取他们所希望了解、而由于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在课堂上还来不及了解的各方面的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同时,还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言之有物”的“物”首先就要平日的知识积累才能得来,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依据。在广泛地阅读,积蓄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学生的阅历丰富了,见解开阔了,对于问题的看法也就跟着提升了。作文时方能纵横驰骋,张扬个性,写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落俗套的“创新”作文。

尽管现在,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还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背负着“应试教育”的重压,然而学生潜力和创造性的深刻挖掘却是作为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反之,“求新”、“创新”亦无从谈起。

其三,教师须善于组织能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作文实践。

既然是要求创新作文,教师若还是照搬老一套,以“开门见山”、“以小窥大”、“头尾呼应”、“卒章见志”等等此类的公式来作为创新作文的要求,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必须积极地组织“创新作文”实践,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可以经常布置学生写一些放胆文,譬如可依照高考的出题形式让他们写一些不限文体的周记或日记。

多练笔,以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批改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路,对优缺点予以客观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文体的实践,教师都不应在学生作文之前将自己现成的结论告知了学生,因为这无异于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无异。

如果教师本身在“创新”的操控上欠成熟或不自信,带着保守的心态,还装模作样地要学生“创新”,以为只要作文课上提一提“创新”一词,就算尽到了责任,或是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极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一旦在没理解“创新”的实际含义上企求创新,很可能就陷入浅尝辄止,流于肤浅的误区。

同样,也有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如此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想来应该不是教师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就高考的功利性而论,如此含糊其辞地指导所谓“创新”,还不如一个“彻底”保守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些循规蹈矩的二类作文来的保险。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应当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宽容的接纳。学生的创新作文由于教师不明朗的态度,势必会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在创新问题上,我们口头上赞同,观念上反对,不实际给学生们积极的鼓励,那么给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深远的。

孩子们极可能在几次创新之后,因一直得不到教师的认同,而不得不选择妥协,再回头写那些“规范”作文。孩子们的创造性最终被扼杀,这无疑是对“创新”的一个巨大打击。我要强调的是,对待“创新作文”,教师们的鼓励必不可少。

然而仅仅是鼓励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更进一步,对创新持宽容的态度。

由于创新的尺度在客观界定上的模糊,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又免不了要被许多主观因素所牵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和考试模式都在扼杀学生们的自由探索精神。

再拿前文所提到的《潘金莲的选择》一文来说,诚然,此文的确存在尚需**之处。但“言人所不敢言”却又的确遵循了当今短缺、而我们又一再倡导的诚性文风。高考阅卷的客观要求是评卷老师需能够保持心态平和,不仅凭个人好恶评分。

话虽如此,但若是考生的价值观和老师的价值观相冲突时,又当作何论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思维定势,对“创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把握。遇到一些构思构思巧妙、明白晓畅、立意创新的文章,不用说,当然是在给高分的同时给予大力推崇,本该如此。

但若遇到《潘》这类的文章,教师也应当负起责任心,尽可能地为他们留有余地,使自己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可轻易就搬来“又红又专”的标尺将学生压垮。

总之,教师在创新作文教育中要认清形势,对于“创新”要有准确的把握和衡量,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创新环境。既然选择和提倡“创新”,就切忌口是心非,人云亦云。反之,若说是教育的不诚信,亦不为过。

韩愈之言--“唯陈言之务去”[7],不只是用来教学生的,教师首先就要力求让自己做到。否则,我们说来做甚?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8]

参考资料:1]《〈文心雕龙〉义疏》吴林伯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2]《闲情偶寄》李忠实译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23年[3]《天府早报》何筝,2023年7月20日[4]《基础教育研究》吴琴琴,99年1月[5]《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科说明》2023年。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年4月第1版)[7]《答李翊书》唐,韩愈。

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023年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林晓雯。凡为文以意为主。刘勰在 文心雕龙 附会 中说 附章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 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1 立意 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是文章中的材料 结构 语言 形式等诸因素的协调统一所形成有机整体的灵魂和统率。清代...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林晓雯。凡为文以意为主。刘勰在 文心雕龙 附会 中说 附章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 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1 立意 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是文章中的材料 结构 语言 形式等诸因素的协调统一所形成有机整体的灵魂和统率。清代...

创新作文素材关于创新作文

人类生命的本质在于创新,人类的未来在于创新。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关于创新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创新作文。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