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审美话题作文导写

发布 2021-05-26 13:43:28 阅读 2235

和谐之主题六——审美导写。

导写。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就是不适当、不匀称、不均衡,就是问题、差异、冲突。

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所谓“和谐”,就是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双方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

那么“和谐”与“美”“美感”“审美”之间有关系吗?

这里先简要地说说:“美”指的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一种特性,它涉及事物内部与外部若干因素的和谐统一;“美感”是我们感受到“美”的事物时的那种精神愉悦的感受,它涉及感觉、想象、联想、直觉、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和美感,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主观思想感情。

事物是否美?我们感受时是否觉得美?这就需要“审美”。

事物的确是美的,审美过程中我们也感到的确美,这个审美过程就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所以说,“美”“美感”“审美”与“和谐”都有关系。下面顺次解说。

一、和谐与“美”

在美学上,“美”这个词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具体的美的事物,即所谓审美对象。比如桂林山水、维纳斯像、《蒙娜丽莎》、《月光曲》、丰收的原野、壮阔的劳动场景等等。

第二层含义是指所有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的美的特质。人类在认识某个具体事物时,总是希望由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上升到更加具有普遍性的认识。面对第一层含义所指的那些具体的美的事物,人类希望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比如从古代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当代的实验美学家柏克霍夫等人,他们认为事物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们合乎形式美的规律。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

多样统一(也称“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都是形式美的规律,都体现了和谐之美。

那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肯定是美的吗?不一定。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既有特定的内容,又有特定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事物的美也是如此。

离开具体的内容,有时往往难以确定哪种形式是美的,因此形式美只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素质,而不是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和根源问题,是美的哲学的第三层含义,也是美个哲学的根本问题。

就人类而言,首先要从事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即追求“真”。“真”,就是“合乎规律性”,就是人类的认识与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的和谐统一,或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人们又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其加以评价、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则被认为是“善”的。“善”,是人们对于事物“合乎自身目的(需要)”的评价。

当一个事物具有“合乎规律性”或者“合乎目的性”,具有“真”或者“善”的性质时,或者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用“美”“美好”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称赞它。但是这个“美”还是广义的“美”,它表达的是对“真”与“善”的赞美之情。狭义的美,美学意义上的“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具备可以感知(或者通过想象可以“感知”)的形象;二是这个形象必须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与“感性形象”的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释说,“美”就。

是真与善和谐统一的内容与合乎形式美规律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其实是关于“艺术美”的定义。与艺术美并列的,还有“自然美”“社会美”。

“自然美”比较偏重于形式,我们欣赏自然美,并不一定非得联想到它是否具有“真”“善”的内容。但是欣赏自然美有时也会经由联想,赋予自然山水以人的情感、品行,这就是所谓的“一片风景便是一片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和谐统一。

“社会美”比较偏重于内容。人的容貌、身材合乎形式美的规律,自然让人一看便觉得美,但是如果了解到这个人的品行非常恶劣,我们对他的美感就会大打折扣;一个人的容貌、身材不那么合乎形式美的规律,如果为人品行很好,同样非常可爱。当然,到一定程度后,一个人的品行、学养、内涵往往会在举手投足中自然显露出来,那就是所谓的风度、风韵,这种美,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以上说的是“美是什么”。简言之,美,就是和谐。但是,不和谐的事物也未必就不美。

喜剧、幽默往往就是由不和谐、不协调的因素造成的。艺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中,美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典艺术中,基本的美学原则是“再现”,强调忠实地模仿客观物象,大多严守形式美的法则,遵从形式创造的规律来进行创作,其艺术作品形态完整、典雅、和谐。无论建筑、雕塑、绘画、**,均体现出在这种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的美学原则指导下的和谐统一的选择和表现。例如建筑艺术中的金字塔、泰姬陵、紫禁城等,绘画艺术中西方的油画、中国的水墨画、日本的浮世绘等,雕塑艺术中的维纳斯、拉奥孔、思想者、敦煌莫高窟的佛像等……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发生了重要转型,以“现代派”艺术为主流的现代艺术,背离古典艺术强调“再现”客观现实的美学原则,转而强调“表现”主观世界,多用抽象手法,大胆突破传统的形式美规则,对色彩、形体、声音等形式美要素按主观感受加以夸张变形,用象征意味浓厚的新奇组合来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认识。

如马蒂斯的“野兽派”绘画,文学中的意识流**、荒诞派戏剧、象征主义诗歌等。成功的现代派艺术形态达到了形式美的新的和谐与平衡。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就是非常成功的形式美的探索成果。

二、和谐与“美感”

美感,即审美感觉,它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等等,这是广义的美感,又可称作审美意识。这种“美感”是各种审美心理机能的和谐统一。

一是专指审美感受,即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这是狭义的美感。这个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着的美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

也可以说,美感,是美的事物与具有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人的和谐统一。

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同样,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原始人类的劳动活动及其产品由于具有合规律而又合目的的形式,因而成为美的事物,对这种劳动活动及产品的感受就是最初的美感。在原始艺术活动中,原始人类自觉地创造出美的事物,他们的美感也就相应地得到发展。

这就是人类美感的起源和本质。至于个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这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文化素质,所经历的审美实践都有关系。由于美是客观存在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心理结构也形成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人们的美感是可能有共同之处的,人们的美感是有客观标准的;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文化素质,所经历的审美实践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人们的美感又是不尽相同的。

所以,美感是客观和主观的和谐统一,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

审美感受作为个体欣赏美、创造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具有直觉性、超功利性和愉悦性。

所谓直觉性,一是说审美活动始终要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不能通过别人的介绍、通过抽象的概念去感受美;二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判断对象美或不美。比如面对丰收的原野、壮阔的劳动场面,我们不需要想到它们是“真和善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立刻就会感到它们是美的。其实美感的直觉性,并非与理性认识无关。

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面对丰收的原野、壮阔的劳动场景未必会感到美,而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与个人所受的文化熏陶等分不开的。这当中便渗透着理性的思考。所以美感是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在直觉的形式下面又包含着理性内容的历史积淀。

美感,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和谐统一。

所谓超功利性,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实用功利的考虑。正如蔡元培所说:“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干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

”必须强调的是,在美感活动中,没有个人的直接功利性;但是就社会而言,个人的无功利性却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只是这种功利性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常常不为审美的个人所觉察罢了。正如鲁迅所说:

“美的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另外,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陶冶了情操,这不也是一种社会的功利性吗?可见美感在个人的超功利性中,包含着社会的功利性。

美感,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和谐统一。

所谓愉悦性,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之情,即审美快感。有些美学家将审美快感等同于生理快感,其实审美快感包含着生理快感,但又不等同于生理快感。首先,审美快感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感官。

这两种感官,按黑格尔的说法,是认知**官,由这两种感官产生的快感,实际上包含一定的认识因素。涉及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而一般的生理快感主要依赖于嗅觉等感官,只能调动感知这一种心理功能。其次,一般生理快感必须占有或消耗客观对象,审美快感则无须如此。

比如肚子饿了,吃了食物,才会感到满足的快感;而欣赏一幅画,无须占有它,就会产生审美快感。美感是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之感。

在审美感受中,各种心理功能,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组合起来,它们的不同比例的配合便构成不同类型的美感。有的偏于想象,有的偏于理解,有的偏于情感,这样就构成了美感的表现形态。前面说过,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一般都可以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几种形态,美感作为美的反映,也可以根据美的形态进行分类,如优美感、崇高。

感、喜剧感等等。其中,“优美感”可以说是美感的“主流”,它让人感觉到和谐、统。

一、舒适、愉悦。其他各种审美感受,有的让人感到惊奇、震惊,有的让人感到可笑、荒诞、怪异。可见,美感也未必就是让人感到和谐的。

三、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在大众文化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问题,其巾主要的是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的异化问题。审美教育可以在克服技术统治和平民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的人格。

美的效应是激发、诱导、发展人的各种本质力量,使人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具体地说,审美教育可以产生如下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

能(这里的教育特指道德教育)、娱乐功能等三个方面。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以及个性、趣味等多种心理要素协同作用,形成审美判断和审美领悟,产生审美快感,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感知如果没有理解和想象的参与,就会成为生物性的快感;想象如果没有情感和理解的参与,就会成为一种胡思乱想;情感如果没有理解和想象的参与,就失去了规范和载体,成为生物本能性欲望的发泄;理解如果没有想象和情感的参与,就失去了感情特征和潜力,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离的逻辑思维。

可以说,感知是美感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想象是美感的枢纽和载体;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动力;理解是美感的指导和规范。在审美活动中,一旦这四种心理活动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便使人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不断增加,又反过来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优化,审美能力不断发展。

审美教育主要就是培养人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能力,让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感性和理性、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

高三作文话题 话题作文“感悟”的导写与评析

文题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事情在感动着我们,使我们领悟到社会的进步 生活的美好 人世的温馨,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 灵魂的震撼 情感的熏陶 请以 感悟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分析 感悟 之 悟 应是现实生活的真理至情,而不是肤浅琐屑的东西。写作时...

高三语文作文素材 《命题作文“追求”导写》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命题作文 追求 导写。文题展示 请以 追求 为题,写一篇议 自主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写作点津 1.参考立意 1 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2 追求目标要切合自己 3 勇于追,更要善于调整追的方式,才可能走向成功。2.如果切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所指的范围尽量窄一...

话题作文“挫折”导写

西伯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凡伟人,无一没经受过挫折的磨练,然后才成就一番伟业。请以 挫折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要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