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 、 原子 、 离子等。
1.分子。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特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
3)物质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气态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化合物、酸、有机物等。
4)表示方法:分子用化学式表示。例如:2个氧分子 2o2 。
2.原子。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特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3)物质构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例如铜
、 氦 )等。
4)表示方法: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例如:2个氧原子 2o 。
3.离子。1)定义: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 。
2)物质构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金属氧化物、碱、盐等。要求掌握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及电性。例如:2个钠离子 2na+ ,1个硫酸根离子 so4 2- 。
二、原子的结构。
知识要点。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1原子核。原子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核内中子数 。
4.)普通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
5.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6.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是指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但核外电子数可以有得失。
9、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
三、元素。知识要点。
1、(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 元素的种类也不发生变化。
3、地壳中元素含量较多依次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前五位为: 氧、碳、氢、氮、钙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 氧、氢、氯、钠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 氮、氧 。
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都是元素 。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5、元素周期表:
1)横行:7横行,7个周期。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2)纵行:18纵行,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第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共16族。(3)每一格:
表示一种元素,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四、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地球上 71% 被水覆盖;。
2.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 :(2) 防止水体污染 :
3.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 ,利用吸附 、 沉淀 、 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4.含有较多可溶性钙 、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可软化硬水,生活中通过煮沸也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5.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加入肥皂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无泡沫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
6.净化的方法。
吸附法 :利用活性炭或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质对杂质吸附。
沉淀法 :用明矾或其它絮凝剂与水中的可溶物和不溶物反应生成沉淀;硬水加热生成沉淀。
过滤法 :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过滤装置的要求: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靠着玻璃棒、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管壁靠着烧杯的内壁)
蒸馏法 :水中的杂质主要是一些不挥发的无机物,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导出冷凝成蒸馏水。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1.滤纸破损2.过滤时液体高于滤纸边缘3.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不干净。
7.电解水实验: 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 ,是氢气 ; 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是氧气 ;负极产生的气体与正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
8;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精确的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 h2o 。
五、金属材料。
1.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具有金属光泽,是热和电的导体,具有延展性。
2.合金。1)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性质比较:①抗腐蚀性强 ;②硬度增强 ;③熔点低。
3)铁的合金: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碳含量不同
4)21世纪的重要金属是钛和钛合金 。
3.铝制品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al+3o2==2al2o3 。
六、铁生锈。
1.在**铁生锈的条件时(如右图):
1)试管2中为何用煮沸过的水? 除去水中氧气
2)上层放植物油的目的是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3)试管3中棉花上放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试管中水分 ,一个星期后,三支试管中生锈的是试管。
2.铁生锈的实质:
1)铁与氧气和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xh2o ,颜色为红棕色 。
2)有人说铁块表面已经生锈,里面的铁就不会再生锈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铁锈氧化膜不是致密的 。
3.防止铁生锈的原理:铁与氧气或水隔绝。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如涂油 、 刷漆 、 制成铁合金 。
4.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可除铁锈,写出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 fe2o3 + 6hc1 ==2fec13 + 3h2o
5.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会生锈,生成cu2(oh)2co3,你能推测出铜生锈的反应中反应物除
七、铁的冶炼、铁生锈及其防治。
2.冶炼铁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高温。fe2o3 + 3co ==2fe + 3co2 。
3.右图是炼铁的原理图。
1)在通co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
2)在点燃a中的酒精灯前,一定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 ,目的是防止** ;
3)a中玻璃管可看到现象: 红棕色固体变黑色 ;
4)b中可看到的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
5)c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
金属及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有: ①防止生锈 ②合理开采 ③节约资源 ④寻找代用品
八、溶液的形成。
1.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 稳定性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剂质量
3.物质溶解的热效应:
1)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上升,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下降,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
初中化学中考考点
酒精 物理性质 1 无色透明2 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3 易挥发 4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5 能溶于碘等物质。化学性质 1 易燃性。试管底部有裂纹的原因 试管外壁有水 试管没有冷却就冲洗 试管底部跟灯芯接触 热的试管接触到温度较低的物品 没有进行预热,就直接进行加热。天平。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游...
初中化学中考必考考点
一 物质的颜色。1.固体 多为白色 黑色 cuo c粉 mno 2fe3o4 紫黑色 kmno4 红色 cu fe2o3 红褐色 fe oh 3 蓝色 cu oh 2 cuso4 5h2o 绿色 cu2 oh 2co3 2.溶液 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 亚铁盐溶液 fecl2溶液 feso4 黄色溶液...
初中数学中考考点汇总
1 正数和负数 1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负号 叫做负数,一个数前面的 号叫做它的符号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小于0的数 3 用正负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是互相依存的两个量,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