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灯管理工复习高级工

发布 2021-04-27 23:46:28 阅读 2571

1、百分比浓度时以溶质与( )的质量百分比来表示的。

a、溶剂 b、全部溶液 c、同体积水 d、100克的溶剂。

2、矿灯充电室内温度应保持在( )之间。

a、5~10℃ b、10~15℃ c、15~25℃ d、20~30℃

3、初次充电:注液→静置( )调整液面高度→封盖→进入恒流式充电过程→完成充电→切断充电回路→结束充电。

a、1~3小时 b、2~4小时 c、4~6小时 d、6~8小时。

4、把矿灯倾斜( )向每个单格内注入密度为1240~1260 克/立方厘米(30℃)的硫酸溶液120毫升(ks 8型矿灯)或 105毫升(ks 7型矿灯)。

a、45度 b、60度 c、90度 d、180度。

5、注液后,将矿灯静置( )然后将电池直立,如电解液面低于注液孔下沿,应再补充电解液,使电解液面与注液孔下沿相平,装上堵头、垫圈及透气盖,拧紧。

a、1~3小时 b、2~4小时 c、4~6小时 d、6~8小时。

6、根据充电架矿灯编号,依次将矿灯按编号上架,把灯头充电插头孔插到充电架上的充电插头上,顺时针旋转( )使充电回路接通,进行充电,充电指示器的指针应有偏转。

a、30度 b、60度 c、90度 d、180度。

7、当每盏矿灯都接通后,调整整流器电压,使充电电流始终保持额定值,ks一8型为1安培,ks—7型为0.9安培,连续充电( )小时,每隔l小时调整一次电压,使充电电流保持不变。

a、24 b、36 c、72 d、96

8、充电达( )小时。打开注液孔,补充一次蒸馏水,使液面与注液孔相平,然后装上堵头,垫圈及透气盖。继续充电。满72小时后,再补充一次蒸馏水,接着充电2小时,使电解液均匀。

a、6 b、12 c、24 d、48

9、充电达48小时。打开注液孔,补充一次蒸馏水,使液面与注液孔相平,然后装上堵头,垫圈及透气盖。继续充电,满72 小时后,再补充一次蒸馏水,接着充电( )小时,使电解液均匀。

a、0.5 b、1 c、1.5 d、2

10、充电达( )小时。打开注液孔,补充一次蒸馏水,使液面与注液孔相平,然后装上堵头,垫圈及透气益。继续充电。满72 小时后,再补充一次蒸馏水,接着充电2小时,使电解液均匀。

a、6 b、12 c、24 d、48

11、放置( )小时后进行第1次放电检查,如达11小时,即可在50±0 l伏电压充电15小时后,转入使用,之后按“日常充电”方法进行充电。

a、2 b、4 c、6 d、8

12、放置2小时后进行第1次放电检查,如达( )小时,才5 0±0 l伏电压充电15小时后,转入使用。之后按“日常充电”方法进行充电。

a、8 b、9 c、10 d、11

13、将矿灯对号入座,依次放到充电架上,关闭矿灯的开关,并把灯头充电插头孔插到充电架上的充电插头上,顺时针旋转( )矿灯上架充电时,先将充电电压调到最低,持矿灯全部上架后,再慢慢将充电电压调到5 0±0 1伏。如充电指示器有指示,则表示正常充电。

a、30 b、60 c、90 d、180

14、充电时,充电工必须经常巡视并随时调整电压,使充电电压始终保持在( )0 1伏。

a、30 b、40 c、50 d、60

15、充电温度应不超过( )度。

a、30 b、45 c、60 d、90

16、在充电过程中,电源突然中断时,应及时将灯头逆时针旋转( )断电。

a、60 b、90 c、180 d、360

17、矿灯在一天内暂时不使用时,充电架上的电源不必中断;但某些矿灯如有几天暂时不用,则矿灯充电( )小时后,即可把灯头逆时针旋转180°断电。

a、4-6 b、6-8 c、8-10 d、14-16

18、补充充电为日常充电电流值的1/2,继续充( )小时,停充l小时,再充1—2小时,反复数次,直到放电容量和电压变化正常为止。

a、1-3 b、2-4 c、3-5 d、4-6

19、正常充电时间不足( )小时的矿灯不得发出,作备用灯用。

a、4 b、6 c、8 d、12

20、配制电解液,应备有( )的碳酸钠溶液,以备万一硫酸飞溅落到**、衣服上时洗涤用。

a、3% b、4% c、5% d、6%

21、矿灯电缆长度不得小于( )米。

a、1.0 b、1.1 c、1.2 d、1.3

22、将极板和电池盖分离后,拆散极板群,仔细检查正负极板,微孔塑料隔板及玻璃隔板,如正极板栅的筋未断。玻璃丝管尚完好,负极板膨胀脱粉不严重,可将正负极板清洗,清洗后立即将负极板浸入蒸馏水中,以免极板氧化。电池盖、隔离板、正极板清洗后在( )下烘干或在室温下晾干准备,重新组装。

玻璃丝隔板用清水洗净后,再用蒸馏水浸泡、挤干。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23、矿灯装配时,装配完毕,检查液面合格后,然后将矿灯放在充电架上充电( )小时,充完后,测定电解液比重,如不符合要求,应加以调整,合格后做放电试验,放电时间不得小于11小时,放电容量达到标准后即可投入使用。

a、1~2 b、2~4 c、4~8 d、8~12

24、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不受使用环境中窒息性气体和( )的浓度限制。

a、氧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有毒有害气体。

25、在井下工作时,一旦发现事故征兆,应立即佩戴( )马上撤离现场。

a、矿灯 b、呼吸器 c、安全帽 d、自救器。

26、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的使用环境温度为( )

a、0-30℃ b、10-40℃ c、0-40℃ d、10-50℃

27、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为( )

a、闭路呼吸系统b、循环式闭路呼吸系统

c、往复式闭路呼吸系统 d、循环式呼吸系。

28、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主要由金属件、橡胶件和( )三大部分组成。

a、药品 b、气囊 c、过滤器 d、口具。

29、过滤式自救器是通过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把它们转化成无毒的( )构成呼吸所需的氧供人呼吸。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空气。

30、过滤式自救器不能用于( )环境。

a、富氧 b、有氧 c、缺氧 d、无氧。

31、过滤式自救器要求在环境大气中的氧气浓度不能低于( )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5%,且不含有其它毒气的空气中使用。

a、20% b、21% c、15% d、18%

32、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起动装置引发( )内,气囊应达到排气时体积的2/5,60s应达到排气时体积的4/5。

a、10s b、20s c、30s d、60s

33、在规定时间内,气囊不得出现( )现象。

a、爆满 b、吸空 c、开裂 d、融化。

34、化学氧自救器为( )性佩戴产品。

a、一次 b、两次 c、多次 d、三次。

35、《劳动法》是( )开始实施。

a、2023年1月1日 b、2023年5月1日 c、2023年12月1日 d、2023年11月1日。

36、山西焦煤目前井下所使用的自救器为( )

a、过滤式自救器 b、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 c、压缩氧自救器 d、消防自救呼吸器。

37、山西焦煤目前井下所使用自救器的防护时间为( )

a、15min型 b、30min型 c、45min型 d、60min型。

38、《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篇第十条规定:入井人员必须带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第二篇第四章第二百零九条规定:瓦斯突出矿井的入井人员必须携带( )

a、自救器 b、化学氧自救器 c、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 d、压缩氧自救器。

1、过滤式自救器体积小、质量轻、便于矿工携带。

2、化学氧自救器和压缩氧自救器都是本身自产氧气。

3、化学氧自救器可以多次使用。

4、压缩氧自救器可以多次复用。

5、过滤式自救器中的触媒层是过滤器的核心。

6、过滤式自救器在使用上没有局限性。

7、过滤式自救器的滤烟能力应在60%以上。

8、过滤式自救器应设有口水挡板,防止水汽流入药罐。

9、过滤式自救器呼气阀应灵敏可靠,应能防止机械损伤阀片。

10、滤尘垫可以分解,产生刺激性气味和有害气体。

11、用片状生氧剂的自救器允许使用3年。

12、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外壳松动,会导致气密不合格。

13、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使用中要轻拿轻放,尽量避免磕碰,跌落。

14、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外壳若严重扭曲、变形,应请专业人员检查气密是否合格。

15、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外壳若严重扭曲、变形,应请专业人员检查气密是否合格。

16、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可以用水冲洗。

17、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气密性检测至少半年一次。

高级工复习

一 选择题 每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对应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每空2分,共40分。1 绝缘材料的电气性能主要指 c a 绝缘电阻 b 介质损耗 c 绝缘电阻 介损 绝缘强度 d 泄漏电流。2 接续金具的电压降与同样长度导线的电压降的比值不大于 b a 1 b 2 c 1.5 d 2 3 对触电伤员进行...

高级工复习

高级工复习题。一。选择题。1.换气过程的 b 主要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指标。a 热效率 b.充气效率 c.机械效率 d.充气量。2.如排气管排蓝烟,加机油口不脉动冒烟,说明故障是 b a 汽缸活塞组磨损过大 b.气门导管处不密封 c.正时齿轮前油封漏油 d.油底壳漏油 3.汽车的 a 是较为实用而且...

制冷高级工复习

制冷高级工复习题。一 流体力学。1 判断。1 流体静压力大小只与流体作用面的坐标有关,与方向无关。2 在液体内部同一点上各个方向的静压力都不相等。3 由伯努利方程得知管道截面积小的流速大 压力小。4 由伯努利方程得知管道截面积的流速也大。2 选择。1 在密闭容器内部的液体,能把它在一处受到的压力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