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表达方式——读刘庆邦的《琼斯》
刘庆邦的《琼斯》,看题目,原以为琼斯是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一个洋气、时髦的女人。读下去才发觉,原来不是,它只是一只狗,雌性。琼斯是条狗,它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
刘庆邦无意先锋,他只是讲了一个平常的故事,我们都曾见过、都曾经历的一种尴尬,一种伦理。
在养狗已经成为身份象征的年代,和所有的老年人一样,老太太李月卓想养一条狗,但患病的老头儿不愿意。狗还是养了,是女儿送的。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只是普通的京巴儿。
老太太视若掌上明珠,老头儿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对象,两种态度,矛盾就此展开。老太太遛狗,老头儿自己在家,这是生活常态,好像也能相安无事。
但有常态便有非常态,琼斯发情,便是一场**烦。老太太要提防琼斯被街上的公狗侵犯,于是把琼斯留在家里,结果是加深了老头儿与琼斯的摩擦;老太太要和爱犬协会去救被贩卖的狗狗,结果是老头儿与琼斯相互伤害,不共戴天。老头儿的最后通牒,要么是狗,要么是他,最终,在人狗之间,老太太选择了人,放弃了狗。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作家没有多说一句话。先前那些鸡毛蒜皮式的冷战、敌视,不过是一种日常铺垫,它们是表达主题的背景。然而,正是到了这里,**拷问人心的力量才真正显露出来。
琼斯被遗弃,是在老太太和她的战友们成功挽救下一车小狗之后。对于老太太而言,在“大爱”面前,她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然而,具体到一个真正需要她的小狗,她却无能为力。琼斯被遗弃,她虽然不是决策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你可以说她心中有爱,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是她亲手把琼斯丢到了野外。而这一丢,先前对琼斯的种种关爱便付之东流。
这篇**发现了一个人生的悖论,大爱易传递,小爱难表达。所谓的大爱,是指向世界与人类的爱,它也许广博而深刻,但同时也是虚拟的。比如在天灾面前,我们总是容易被远方的苦难和痛苦感动,从而说出、做出一些爱的言辞和举动。
但是对于小爱,具体到身边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我们的爱却显得那样苍白,那样吝啬。比如面对一个乞丐,比如面对你久病不起的亲人,比如面对你乖张叛逆的孩子,我们的爱或许就没有说出大爱那样轻松,它琐碎,需要耐心,需要一点点付出,一点点体验,一点点承担。
相对而言,说出大爱是容易的,因为,它不需要你承担什么具体的责任,但却有强烈的回声。那是一种美妙的眩晕。而具体到个体的爱,却需要你一生一世去坚持,去守候,容不得半点懈怠。
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人和事,一些人仿佛永远生活在口号里,生活在观念里,他们对于远方的一切都能感同身受,而对于身边的一切却缺乏关注和同情。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去关注远方的老人和孩子,可以为远方的灾难泪流满面,却对身边经过的流浪儿无动于衷。相对于这种空泛的热情,我更喜欢那种默默的付出,相对于那种轰轰烈烈的对爱的“表演”,我更信任那种隐忍的、流淌于日常中的行动细节。
是的,养一条狗或一只猫,然后把它丢掉,这似乎不是什么大是大非,上升不到道德审判。然而,它却触及到每个人的良心。但它又太平常了,平常得让人不屑于说出和谈论。
而刘庆邦却怀着一种悲悯,一种追问,用一个我们熟视无睹的小事件,向所有的人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伦理问题。那些喜欢参与集体性示爱活动的人们,其实并没有懂得爱的真正意义,更误解了爱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缺乏自我、缺乏理性的心理状态。
爱是什么,爱的表达方式应该如何,这的确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然而,有一点无法否认,那就是爱绝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它需要首先温暖我们的亲人,然后是朋友,然后由此辐射,慢慢温暖更多、更远的人们。
爱的表达方式
几年前,曾教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平常的成绩,平凡的能力,大众的外貌。在班级里一直默默无闻。到初三的第一个学期,他突然变了。我上课时他非常的不认真,有时我能很明显看到他是故意想引起我的注意。不翻书,不做笔记,不交作业。我找他谈话,问他是否对我不满,是否身体不好,是否家里有问题。...
爱的表达方式
当我第一次不会用筷子时,妈妈悄悄地走到我身边 当我第一次不会汽车时,妈妈悄悄地帮助我 当我一不小心打碎了水瓶,是妈妈扫起了碎片。妈妈的爱是无限的,她爱的表达方式是帮助我找到我丢失的东西 自信。当我不会骑自行车,是妈妈让我学会的骑自行车。我突然想起来我小时候学期自行车时,我总是摔来摔去,忽然妈妈走到我...
爱的表达方式
我在广州接受潜能培训时,老师出了一个题目 爱的表达方式 要求我们每人说一种,但不能重复。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可以用宽容来表达 有的说用鲜花和语言来表达 有的说痛苦一个人承受,快乐两个人分享,这就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轮到东北一个叫秦依的女孩时,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夫妇,都是生物学家,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