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复习整理

发布 2021-04-15 21:38:28 阅读 8072

新闻写作。

1.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2. 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先有采访,后有写作;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3. 功夫在笔外:a.加强政治修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强烈的正义感)

b.加强知识修养(新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报道领域知识;实用生活知识)

c.加强思维修养(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4.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对真实性的要求:a.浅层次: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b.深层次: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5.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a.

体制性失实: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b.经济性失实:

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造成的失实;c.故意失实:与报道者的思想意识不端正和职业道德有偏差有关(明知故犯);d.

非故意失实:业务性失实,并非故意造成失实,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失实。

6. 如何避免失实:a.

在确认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b.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c.在写情节细节时要严禁想当然;d.

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材料;e.描写要有分寸感;f.要注明新闻**;g.

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7.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新闻的内容是具体的事实;通过客观的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8. 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9. 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鲜活的、受众未知的事实,重要的、具体的事实,接近性,有的放矢);学会用背景材料说话;学会用再现场景说话\展现场景和细节(具体描述某些现场情景);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10. 新闻背景:指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之外的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11. 借助直接引语的作用: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这样的报道看起来更客观,因而增加了说服力。

12. 新闻做的十项原则:a.

先理解事件,然后再写;b.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再写;c.要展现,不要讲述;d.

把好的引进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e.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f.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g.

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h.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i.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j.

质朴、诚实并迅速的写作。

13. 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

14. “一次性消费”是指新闻的主要价值和功能在于解决受众“不知道”的问题,一旦人们知道了,新闻的作用也就消失了。一次性消费同时带来“排他性”(是指同样的内容新闻,哪条先到受众那里,解决了“不知道”,后续而来的就不再起什么作用)。

15.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一种受限制的写作、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16. 时效性:新鲜(内容新、主题新、角度新、形式新);快速;简短。

17. 微博的革命:短、新、快。

18. 受众的兴趣是新闻可读性的重要因素。

19. 如何认识可读性:令人心动、喜闻乐见;怎样增强可读性:深化、软硬化、幽默化;注意事项:娱乐化倾向、过度煽情。

20. 决定可读性的三大要素:新闻话题要受众感兴趣、新闻信息有传播价值、报道形式要活泼动人与报道内容相得益彰。

21. 新闻报道中数字运用的五大原则:准确、慎重;少而精;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说没有把握的数字;数据**要权威。

22. 硬新闻的软着陆:要适当进行“软包装”;要善于寻找新闻眼;要努力选准“着陆点”;要巧用细节致胜。

23. 硬化的技巧:寻找由头,使旧闻变新闻;寻找典型环境,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亲历”式的现场采访,使“非事件”显现“事件”特色;从非事件性题材中选取能集中反映共性的“事件性”事实。

24. 针对性:加大信息量、加大知识含量、挖掘思想深度。

25.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一个关系新闻成败的切入点)

26. 最佳角度: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能体现事物的本质;有生动活泼的内容;有新颖巧妙的形式。

27. 如何找到最适合的角度: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根据已有角度挖掘新角度。

28. 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以旧见新找角度、以小见大找角度、虚中觅实找角度、逆向思维找角度、发散思维找角度、统摄思维找角度、全局高度找角度。

29. 新闻跳笔属于新闻写作的一种特殊笔法。

30. 新闻跳笔的特点:a.

在文体结构上是多段体;b.主张词句“跳”着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比较大的跳跃;c.表面上彼此好像没有很大联系的段落,实际上有内在的逻辑。

31. 为什么要用跳笔:吸引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32. 如何使用新闻跳笔:短段落,多分段;断裂行文;运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33. 电影蒙太奇:指镜头的组合和连接,通过不同的组合连接,使原来零散的镜头产生更丰富的内涵。

34. 新闻报道中的蒙太奇:在新闻报道中,用跳跃的文字,超越常规性的时间与空间顺序进行事件的转录,跳跃着引领事实表述新闻,形成节奏美。

35. 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具体、简洁、形象生动。

36.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画面不着颜色,也没有背景,只是单纯勾勒,后来借用到文学方面,“白描”是指文学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专指那种不同比喻,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二等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37.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多用概念;多用大白话(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或者叫大众口语)。

38. 导语的定义: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素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39. 导语的任务:开门见山,尽快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40.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导语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将最有新闻价值,最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力求优美生动。

41. 导语类型:概括型导语、描述型导语、评论型导语、橱窗式导语。

42. 导语的修辞技巧:设问、拟人、借用、对比、直呼、排比、惊警。

43. 主体的作用: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44. 主体的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纵向结构(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横向结构,点面结构。

45. 主体写作要求:注意变化角度,不要重复导语;注意紧扣主信息,不要离题千里;内容要充实,防止空洞无物;要波澜起伏,防止罗列事实。

46. 消息结尾的特点:以事实结尾。

47. 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材料典型,意味隽永;首尾关照,巧妙呼应;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48. 何谓新闻背景:客观上: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上:是指新闻事实之处,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49. 精选材料背景,注意问题:明确目的,抓住重点;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50. 事件性消息是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

51. 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短、平、快)。

52. 报道事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 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交待不清的情况:缺少新闻要素;忽略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b. 勿做表面文章(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深层的含义、预见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使消息有思想,有深度)

c. 见事见人(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 丰富事件新闻的内涵)

d. 慎重报道恶性事件(不要煽情;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露破案方法;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关注事件成因)

53. 简讯的特点:文字简略,内容简平;结构单一。

54. 非事件性消息:对一段时间内或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以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

55. 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关注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报道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56. 非事件性消息的价值: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有助于发挥**的主体意识;有些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可以为**采制独家新闻独创条件。

57.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对比,显现;量化,集中;以点带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58. **性消息: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审慎发稿)

59. 服务性消息:特点:直接可用;写作:内容新鲜、适当,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说明信息源身份、增加可信性,亲切、自然。

60. 描写性消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61. 描写性新闻包括:新闻素描、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情景新闻、散文式新闻等。

62. 新闻素描:以描为基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以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63. 花絮的写作:小角度、大视野、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64. 分析性消息: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是典型的深度报道。

65. 分析性消息的写作:观点、见解是灵魂;使消息更带有新闻性与客观性。

66. 解释性消息:特点是重点回答“为何”;写作:大背景意识,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67. 新闻述评:特点:首先,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其次,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

价值: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述评可以为评论插上轻灵的翅膀,使其成为评论战线的轻骑兵;

写作:典型题材,全局观点;因事论理,理由事出;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

68. 通讯体裁的奠基人:黄远生。

69. 什么是通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

70.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通讯所报道额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必须具有时效性;必须有新闻价值;通讯主要用形象思维说访,报道更具体形象。

新闻写作整理

1 新闻写作 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 信息,通过文字写作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2 广义的新闻写作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写作。3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新闻写作的重要性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 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这门学科在新...

新闻写作整理

一 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p5 1 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前提,采访决定写作。2 采访在前,写作在后。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3 采访质量直接关系写作质量。采访质量指深度和广度。七分采三分写。专业训练与实践经验。4 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按写作规律 打...

新闻写作整理

新闻写作。1 新闻理论。2 新闻消息写作。3 新闻专稿写作。4 新闻评论写作。5 新闻采访技巧。6 新闻摄影技巧7 传播学相关理论介绍。第一部分。一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理论新闻学 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以原理 原则 方 为主要内容。历史新闻学 研究新闻传播的历史,包括新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