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应该你祭奠的鬼神你却祭奠他,这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懦弱”。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孔子对“谄”“义”“勇”下了一个定义,纵使世事变迁,这些定义于今世却也是适用的。谄媚的人,嘴脸如此让人恶心,做着不该自己做的事,孔子对此的描述“非其鬼而祭之”十分形象甚至还有些诙谐幽默,让人读后心里不禁小小地敲起了警钟——莫做此类人,只会遭人鄙夷唾弃。
再看现在“小悦悦”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冷漠旁观甚至见死不救者大有人在,这不就是孔子所言的“无勇”么。我们都应做一个孔子所说的“见义敢为”的人。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如果语言直白,则显得平淡没有内涵;若又一味追求夺人眼球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文章,则会变得空洞浮夸。放到人格模式上来说,一个人应该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以免落入俗套,流于粗野。但同时也要怀有质朴的心,不能因此而盛气凌人看不起周遭事物。
只有兼具一身才华与赤子之心(也就是质朴与文采),才能成为谦谦君子。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我想这句话用现代的一句话概括大概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了吧。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顺利地完成一件事,喜欢这件事的人则能圆满地完成,可以此为乐的人却能超凡地完成。
因为以此为乐,便能全身心投入,甚至是“融”入。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如果你要学习某样东西(甚至是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请你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个任务。这样,就一定能够将它做到最好,同时自己的心境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虽然《论语》字字珠玑,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其中的有些观点我还是不认同的,比如以下两句。
1、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什么是“异端”呢,或许在孔子等人眼里不正确的东西就是异端,可是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么他们就是完全正确的么?答案是不。
在百家争鸣的年代,一味地否认他人的观点,未免有些自以为是甚至是**了吧。或许就是这些对所谓“异端”的攻击,而导致了许多正确或新奇的想法遭到压制甚至消失。再者说,攻击“不正确”的言论,祸害真的就可以消除了吗?
未免想得太过简单了罢。
2、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书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礼”千年传承,作为儒家文化的结晶,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我却不认同这里的“礼”,我认为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君子博学,便定会产生自己的新思想,却硬生生地用“礼”来约束,还将一种有创新的潜质称作是离经叛道,这是何等地忽视人性啊。
读完《论语》,感触颇多,却不能悉数表达,寥寥两千余字,希望能记录下自己一些深刻的想法。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13教育学勷勤创新班黄芷晴 20130011006
【摘要】本文通过对《论语》及相关译释的阅读,对其中的君子之道进行了**。君子之道,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君子必须是一个内心坦然、与世无争的人;其次,君子善于加强自身修养,内心厚道而薄责于人;再者,君子必须坚持原则;最后,君子还必须是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君子之道,放在今日,也依然有助于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律己。
【关键词】 论语君子之道。
孔子,是我国人民所熟知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以后,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而记载孔子及其**言行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
一。其为我们研究孔子处事为人与思想学说,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资料。
在徐澍注译的《论语译释》中,作者认为《论语》一书的内容可分为孔子的思想学说和处事为人两大部分。其中,君子之道是贯穿两大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一都在追求完美的人格。
孔子的人生目的,在于修己、行仁、遵礼,而他的君子之道,也渗透在他的思想言行之中。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而后表现于其一言一行之中,为君子之所为。孔子所推崇的君子之道,其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
其次,君子善于加强自身修养,内心厚道而薄责于人。在《学而》篇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
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肯学习就不会少见寡闻;为人要立足于忠信为主;不要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而在《为政》篇中亦有相关内容。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
作为一个君子,先将要说的事情做好,然后再说出来,这样才能令人信服。的确,君子总是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人格得以完善,做到自重、自谦、忠信、勇敢、诚实,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别人,令人信服。在加强了自身修养后,君子便会自然而然地做到内心厚道而薄责于人。
在《卫灵公》篇中,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君子不会过多地苛责外在的世界,而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检视自己的内心。他们不会怨天尤人,而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样就不会随意苛责别人,就能成为一个宽容而厚道的人。
再者,君子必须坚持原则,志在“得道”。在《子路》篇中,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君子容易共事而难以讨他喜欢。不以正道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待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能量才使用。
小人难以共事而容易讨他喜欢。虽然不以正道讨他喜欢,但它还是喜欢的。待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的。
在《卫灵公》篇也有相关的内容,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说:
君子并不依据一个。
人所说的漂亮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就不采纳他的好意见。这两句话其实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君子在为人处事方面是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原则的。每个人都有私心,但君子却可以做到不以自己的喜恶去随便评判他人,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去给予他人客观的评价,能做到这样是十分不容易的。
坚持原则,还体现在一个人他能清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里仁》篇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无所谓可以做,也无所谓不可以做,而是怎样符合义就怎么做。君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义。
在义面前,没有薄厚,没有远近,也没有亲疏,只有道义,只有规范。生活中总是充满**和选择,甚至有时候无法分辨其中的对错与善恶,就像我们不知道是否应该苛责一个穷人为了保命而去偷窃面包的行为。换个角度来看,要是我们就是那个穷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在《卫灵公》篇给出了他的答案: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孔子看来,君子能够安守穷苦,而小人穷困就会胡作非为。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一种区别。
最后,君子还必须是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
士不能没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和坚毅刚强的意志,因为他有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行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负担不是很重吗?直到死才停止前进,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这是作为君子。
的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君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都有这自己的一份使命感。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说:
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要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当他们处在穷困窘迫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放弃自己的修养,做出有违自己原则的事情,这就是君子了。
当今这个时代已经和千古年前圣贤生活的时代中有着千差万别,但他们智慧的光芒,依旧穿越千年,影响着后世子孙。何为君子,相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标准,且这些标准都是那么相近而相似的。关于君子之道,《论语》有它的一番阐释,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体味和感受通过到这种古典的精神力量。
正如于丹所说,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建立了一个君子的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的岗位,都作出无愧的交代,让我们提早实现那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去领悟和感受它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精神。
【参考书籍】: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徐澍,《论语译释》,湖南人民出版社。
[3] 于丹,《论语心得》
篇三: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我国著名的国学经典,也是儒家重要作品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和他**的言行,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论语的核心思想即为“仁”和“礼”,全书二十篇全部围绕着“仁”和“礼”来展开,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这正是孔子一生所追崇和向往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想要恢复和宣扬周礼,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够接纳,并且身体力行,无奈当时的社会已经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愿望,但他的这种思想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不失其价值。
首先,是孔子对学习方面的看法。一。温习和复习。
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可以看出:
孔子希望**们可以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断巩固,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而且对学习新的知识很有帮助,而且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显现出复习的重要性。二。
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
知识,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正因为他能够独立思考,所以能够举一反三,这也印证了我们要培养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的习惯的必要。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这是从古以来人们都需要拥有的学习态度。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几句话孔子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分别谈了对学习的看法。作为学生,学习要不能厌倦,要持之以恒,这对作为学生的我们有着引导的作用;而从老师的角度,孔子通过启发的方式来教导学生,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但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觉得不适合现在的教学,老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来指导。
而且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在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也并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并不足以支撑,所以只能停留在理想层次之上。
《论语》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论语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君子如兰。读 论语 有感。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书籍是文化的记载,在我看来,论语 是最具文人气质的君子品德之书。数千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备受诗人推崇,而孔子也被历代帝...
读书笔记大全《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 读书笔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学而 全篇论语,一语以蔽之 微言大义,取用无尽!此句诚然,简简单单的十二字,包含着伟大的处世之道。身处在这熙攘的世间,人作为群体性社会中的一员,几乎所有人都 只要是正常的 难以避免日常地人际交往。其中问题便杂然而生,内心无疑总会不自然地生出此种感觉 ...
《论语》读书笔记小学读书笔记
论语 读书笔记 小学读书笔记。今天中午,我很快就做完了作业。正当我无聊时,我看到了书包里的 论语 我拿起 论语 就开始阅读起来。我读着读着,其中的一则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子曰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入则孝 让我思考了许久。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大雨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