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省略句倒装句

发布 2021-02-22 15:01:28 阅读 4301

省略句。

省略了什么成分、补出来、翻译)

省略句主要有如下几类: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

1、主语的省略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对话时可以用非主谓句,省略主语;如:(见到老熟人)问:“吃了吗”答:

“吃了。”陈述事情的时候却要用主谓句,是主谓句就要有主语,文言文因为种种原因,常常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一般应将它补充出来。

示例: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路。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都要补充出来,有些句子如果补了反而显得啰嗦、累赘。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前面已经有了主语,后一句虽然少了主语,也没必要补充了,这样看起来更简练。

2、宾语的省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动词宾语的省略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之”的省略。

示例:便要(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备酒杀鸡款待他。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伤仲永》)

2)介词宾语的省略,如介词“以”“为”“与”后省略宾语“之”。

示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译: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别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谓语的省略在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前一个句子用了某个动词谓语,后面相同的动词谓语可以省略。这一类句子也较少。

示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

练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量词的省略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示例:**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练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译:

5、文言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示例: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小石潭记》)译:……影子映照(在)石头上。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美哉室! (室美哉!)

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2、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

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3、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文言文倒装句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修饰限制语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

文言文倒装句

句。介词结构后置 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 为标志。例如 青,取之于蓝,胜于蓝。劝学 以 为标志。例如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主谓倒装。感情较强烈 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赤壁赋 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语后置 一 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 不 未 毋 莫 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 应理解成 莫肯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