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读后感

发布 2020-06-11 12:11:57 阅读 9390

三个短篇中,最长是《房号》,二十分钟即读完。三个故事所书写的,分别是冥想者、观察家、造物主。

第一篇《衣柜》讲述的是主人公常常想要躲进衣柜,最后和丈夫住在里面。衣柜仿佛成了一只能量坑,不断吸引着主人公。篇幅越短的故事,往往解读的难度也越高。

你可以将旧衣柜看作是暂且寄存一个人身上每个身份所需衣服的容器,也可以是现代人逃避外界的最后安身之处,当两人住进衣柜,整个故事变得妙不可言。

第二篇《房号》讲述的是一个清洁工打扫酒店不**间时的所见所思。每个房间留下肮脏或整洁的痕迹,也映射着旅客的人生姿态和生存境况,甚至暴露最丑陋的一面。清洁工就像尘世的观察者,在她的认知中,那些人没有名字,只是某个标着号码的房间的暂住者。

每当旅客走后,她来负责收拾、整理,有次她不得不当着一位旅客的面换床单,情景十分尴尬。

第三篇《神降》,一位程序员在电脑构筑世界,又不断对世界感到失望,最后用洪水和火雨毁灭它。「上帝」是个悲观的、只靠补助度日的程序员。

只有将三篇**串在一起时,读者才从中感到震撼。这些人物的身份都微不足道,但在各自的世界里,他们分别是思考者、秩序的守护者、创始者(和毁灭者)。如果读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受奖演讲,就能立马发现三篇**的内核。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时代,每个人都在以「我」的视角做出最自然、最人性化、最真实的表达,但同时每个人都在求关注,结果导致的是相互遮蔽。

托卡尔丘克认为,绝大部分的讲述者再真诚再煽情也好,始终缺失的,是故事的隐喻维度——隐喻,能使读者舍弃自我,从而成为「**中的人物」,找到命运的各种共同点。这种能力,当今的作者与读者,都越来越缺失。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隐喻,隐喻从来不属于大众,它对读者的思想品质有一定要求。所以在未来,它注定是越来越小众的,但文学不会消失——它的本质在于叙事,而叙事是人必需的,它很可能会换一种形式罢了。

三篇**,是一个纯粹的写作者面对当今世界的思想境况。躲进衣柜是为了冷静地跟不同身份的自己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单纯地相处;游走于酒店的「房号」之间,是为了站在最中心(打扫和整理每个房间,也即维持秩序的人)同时也最边缘(不起眼的身份)的位置,去观察形形色色的一切并且赋予生活痕迹以隐喻;而《神降》,是作者勇敢而悲观地在叙事上作出新的尝试。

有了托卡尔丘克在文学创作上的清醒,我们才对比看出其余绝大部分创作者的糊涂。托卡尔丘克是孤傲的,像个抱着怀旧情怀的顽固派,甚至口出「大多数人从来都不读书……文学一直都是精英的功课」这样引起大众反感的说辞。

但不得不承认,站在时代前端的「先知」,他们的观点往往是冒犯大众的,至少世界性的伟大作家从来不媚俗。如此的姿态,我们在今天很少能看见。

读后感读后感

无聊之即,我打开了这本 汤姆。索亚历险记 的这本书,本来是想拿来打发时间的,可是,我翻开第一页,有想翻开第二页,翻开第二页,又想翻开第三页,月刊越有趣,越看越想看 读后感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海盗生活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 汤姆当海盗的生活,讲述了汤姆经历了什么平常孩子经历不到的危险事情,描述了他...

读后感读后感

最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 我这样细读文本 来谈谈之后的感悟。其实文本的解读这一说法,我是在王老师的口中得知的。记得第一次我们大家跟王老师一起交流文本的时候,都觉得很陌生,不明白文本解读到底是什么意思,解读文本又该从何下手。看了窦老师的这篇文本,似乎明白了很多。没错,对于一名教师而言 文本的解读也是语文老...

名著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罪与罚 读后感。罪与罚 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 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