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
2.概括人物特点,合作交流,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彼此对应、对比映衬的写法;
4.推荐名著,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对比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课前谈话:聊三国。
课前我们来热热身,1.看过《三国演义》吗?知道三国指什么吗?
2.在三国鼎立时期,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你知道吗?
3.在众多的人物中你最佩服谁?
这些人物有着鲜明而丰富的性格特点,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导入。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再来走进两位人物,第一位大家想必都认识,是孔明(板书:孔明),孔明就是——?诸葛亮字孔明。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所以诸葛亮又叫——诸葛孔明。
另一位姓司马,名懿,叫司马懿。(板书:司马懿)同学们看这个“懿”字,笔画很多,它是一个书面语,用到很少,只是在名字**现。或者以前皇太后、皇后颁的旨叫——懿旨。
三、初读。一)疏通难读、难理解的地方。
1.两个有趣的名字,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又有着怎样有趣的性格特点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补充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 齐读。
请大家把书翻到182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举手。
这篇课文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一篇古白话文,第一次读这样古代的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很多字不认识、难读)
2.那毕竟是600多年前的文章啊,请你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和难读、难懂的句子分别用圆圈和线条标出来,等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开始吧!(学生读文)
3.集体交流时,在认识不认识的字时把句子读通顺,重点预设:
生字理解:纶巾、麈尾、鹤氅、旌旗、隐匿。
蜂拥而来、尽皆失色、笑容可掬。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从字义明读音)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加上理解: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3)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注音,标停顿线,指名学生读,齐读。
二)疏通课文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导向:课文的题目,有时候,课题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有时概括课文大意可以从课题入手。)
读了课文大家心里应该越来越清楚了,孔明之所以能智退拥有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是因为孔明用了我们常说的“空城计”。
三)感受人物形象。
1.那么,你觉得孔明和司马懿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再默读课文,然后想一想,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位人物来概括,能写几个就写几个,写在作业单对应的方框里。
2.互评交流(先交流孔明,后司马懿):删去重复和类似的词语;对于较有个性的概括,请学生具体说明缘由,抓读课文描写语句,并结合理解说明。)
预设:孔明——智慧、临危不乱、心思缜密、料事如神、自信、知己知彼、军纪严明、有威严……
司马懿:多疑、谨慎、固执……
小结:这两位人物同样有着鲜明而丰富的性格特点。
四、聚焦空城计,理解用意,学习写法,读好语句。
一)梳理空城计,联系下文,补写其意。
1.一个空城计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空城计。看看孔明是如何来摆空城计的?请自己读一读。(板书:施计)
2.交流:第一步,(板书:孔明传令)
第二步,(板书:焚香操琴)
请学生读,教师标注,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用意:孔明一步一步的摆空城计,课文写得条理很清楚。
吾自有计,他这么摆的计谋是什么?用意何在呢?
4.学生交流(大家认为是吗),吾自有计,其中的计谋,其实课文当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出示:懿曰: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交流理解:请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司马懿是怎么说的吗?
5. 孔明的吾自有计,和后面司马懿的回答是彼此一一对应起来的。那么,请你根据刚才我们的交流和司马懿的回答,把孔明摆空城计的用意,补写在作业单第二题的横线上。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吾自有计(原文):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故退去也。”
交流点评(你已经懂得了孔明之计,你已经写得有点古文的味道了)。
6.司马懿坚持退兵,结果反而中了计。
二)相互比照,体会写法,朗读体会。
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一段描写空城计的语句,你发现了吗?学生发现,出示: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1.这一处是司马懿远望时的所见(板书:远望),我们一起来找找分别对应的语句。进行对读。
出示: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司马懿看毕大疑,疑点在何处?怎么读才能把司马懿的疑惑、大疑读出来呢?你试着读一读。(我从你的中感受到他的疑惑了!) 大概3位学生来读。
3.同样写空城计,你发现这一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之间可交流一下。这样写,读起来候感觉怎么样?更有节奏,试着读一读。大概2位学生来读。
3.指名读,读出“大疑”,读出节奏。
4.伴古琴乐齐读。
三)两段结构对比,提炼对比映衬。
1.懿看毕大疑,不顾司马昭相劝,坚持退兵,最后中计(板书:中计)。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远望之前写了什么?(当时的形势:急报)
2.再来看第一自然段,孔明施计前,写了什么?(当时的形势:急报)
3.你看这两个自然段不仅内容一一对应,而且结构也能一一对应起来,那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对比映衬)
4. 第二自然段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写司马懿仍然是为了写孔明,因为孔明智退司马懿,主人公是孔明。
五、名著推荐。
孔明这次是智退司马懿,不知下回两人是否还有再次交手的时候?欲知后事,且看《三国演义》,出示名著**。
板书: 孔明智退司马懿。
施计急报望之对比
中计急报望之一一对应映衬
五年级语文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反思。
首先在上这堂课的时候,第一:要抓住古白话文(小古文)的特点和神韵。那么古白话文的特点是:
引导学生感知古白话文的特点。从两个镜头1、孔明传令,2、焚香操琴。学生读之后**对照再用自己的语言会如何描述孔明,看课文又是怎么写的,给你什么印象?
所有的这些教学都要回到一个点上那就是古白话文的特点。然后从孔明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上在进行加强渗透。此时学生在谈吐和回答问题上渐渐有了古白话文的问道。
那么此时乘胜追击最后让学生学写古白话文既:吴自有计———这样步步为营,学生在上完课后对古白话文是印象深刻,同时也让学生读懂了“智”。
以上的教学是我上完课之后的感想,抓住一个文本特点或内容作为突破口教学,那么学生的增量会大大提升。也是该努力的方向。
整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反思。1 学生学习 舍 分析 得 自主 师 孔明用空城计退去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这 空城计 正点出了课题中的哪个字?生 智。师 他是个智者,大家一定深信不疑。这节课,我们来找找 读读 悟悟,孔明之智到底表现在 教师圈出 智 字,并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师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最...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受到各方影响,励志写史书,最后接受父亲临终嘱托,在受到酷刑屈辱之后,忍辱负重,用13年时间,写成史学巨著 史记 的事。课文的题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凸显出主要的人物精神。其中的 发愤 是司马迁人格精神最最充分的体现。所以我在课文的教学...
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神鸟。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2 学习本课,掌握生字新词,引导学生体会 既 也 的用法,会用它造句。3 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会13个一类字,三个多音字。会认7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