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 古诗文 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发布 2020-10-30 16:31:28 阅读 5349

专项部分古诗文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6、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樊川文集》。

他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赏析】江南春》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偶成:偶然写成; 午天:正午的时候。 傍:靠近。 随:顺着。

过:到川:河流识:了解。 余:我。

将谓:以为偷闲:抽空玩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诗题意思:在春天郊游心情愉悦时随手写成的诗。

诗意】快到了正午的时候,风轻轻,云淡淡;我穿过花丛,顺着柳行,来到了河边。当时的人们啊不了解我心中的乐趣,认为我也像年轻人那样,抽空贪玩。

作者简介】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著名理学家。宋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

赏析】这首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写景角度来说,它是写春景的诗;从记事角度说,它是纪游诗;从议论抒情来说,它是抒怀诗。因此,作者来个模糊而又兼容的题目,叫它《春日偶成》,在春日里偶然写成的诗。

写景、记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反映了一个士大夫、著名理学兼诗人的某一生活片断,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写景角度来看,首句由远及近,写天空之景。悦目的白云,扑面的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应该是诗人首先感觉到的,诗人没把它放在第一位,而用一个“轻”来形容。

风无所谓轻重,此之“轻”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诗人的心境。轻轻的和风吹着淡淡的白云,给人一种飘逸流动之感。一个“淡”字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淡者澹也,“澹(dàn)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诗人为什么要把“云淡”放在首位的原因之一。心境何以澹泊?

留待读者去思索。“云淡风轻”四字,表面写景,实为展示心境。第二句写景由天空转到地上。

写云是远镜头,写风是特写镜头,接着作者来个中快镜头,由面部特写推向中景,显示人物、风景,镜头追人,景随人移,移步换景,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如果说诗人写云写风,突出主观感受,那么,诗人写花写柳,则是突出人物行动,一“傍”一“随”,顺其自然,爱怜之心,喜悦之情尽现,但诗人心情并不在此,一个“过”字,才是重点,才是落脚点。古代的“过”是“来到”、“莅临”的意思(周汝昌释)。

“前川”即前面的河边。这河边,才是诗人赏春的主要景物。后两句主要是议论抒情。

诗人写景,紧扣“春日”,云、风、花、柳、川、天空、地上、有形、无形、有色、无色、有动、有静。远景拉近,有形者化无形,无色者化轻重;静者化动,动者定格,色彩有淡有浓,淡雅鲜丽。整个画面高远明丽,流动多变。

从纪游角度来说,首句点明时间,快到了中午时候。次句写诗人来到河边欣赏春景。第三四句听到游人们对自己的议论,替自己辩白。

但这首诗,既不是写景,又不是纪游,而是“偶成”,胸有成竹,挥笔而就,心中有感,提笔成诗,自有乐趣,时人不解,一吐为快,聊当辩解。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他乐什么呢?

要解诗人乐,须得细读诗。要解诗中意,须抓关键词。首句的“近”字不易忽视。

“近”是快到的意思。快到了中午时间,也就是快到了12点,或者快到了下班时间。几乎整个上午,诗人在干什么呢?

他没有说,或许在上班,或许在书斋里读书。不管是在干什么,诗人都是专心致志,其乐无穷,要不然他早就遛出来了,哪能熬到快12点呢?要不如此,他怎能这么晚才出来,出来之后心情又是那么的轻松愉快呢?

且诗人走出工作室,大概是伏案工作,老眼昏花,不由抬头远望,欲舒倦目,首先看到的就是“云淡”,其次感觉的便是“风轻”。作为一个士大夫、理学家,他是敬业的,心情是淡泊、愉快的。他走出了工作室,也不是欣赏春日美景,更不是拈花折柳,而是“傍”“随”而过,既爱惜、尊重花柳,又不轻浮留恋,而是直到河边。

这正是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更何况孔子有“逝者如斯夫”的名言。诗人欣赏的重点是奔流不息的河水。

“傍”“随”“过”这三个紧凑的动作,显示了士大夫、理学家的诗人,走出工作室之后,心境犹如那淡淡的白云随着轻轻的春风飘逸,他的目标是明确的,因而他步履是那样稳健、敏捷,直奔目的地——河边。他对着高涨奔流的春水凝思……

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解:明白,懂得。

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儿。

一道:一路。

开:分开。诗意】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的诗除了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讽刺封建统治,表达心中的不满。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语言显得生动活泼,突出了小娃的“小”和艇的“小”,意趣盎然,活灵活现。

正因为首句中的两个小字,突出体现了娃的小,所以后两句写小孩不知道怎样隐藏踪迹,最后偷莲的行为被发现。前两句是后两句的铺垫,更能表现出童趣盎然。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春秋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苔:隐花苔藓植物; 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应:应答。

诗意】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挥了挥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高声答话。

作者简介】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不详,曾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县)。唐贞元(785-805)、元和(806-820)时期人。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

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象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 古诗文湘教版

专项部分古诗文 一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 1 欲 将要。2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3 借问 请问。4 遥指 向远方指。诗意 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里更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

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 古诗文 湘教版小学学科网

二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 1 懒困 疲倦困乏。2 倚 靠着。诗意 浩荡的江水从黄师塔前东流而去,我走在怡人的春光里,不觉有些困倦,就让我靠着这微风吧。眼前出现了一簇没有主人的桃花,瓣色各有深浅,你可以喜欢这深红的,也可以喜欢那浅红的。作者...

四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 古诗文 语文S版小学学科网

专项部分古诗文。教材梳理 凉州词 又名 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 凉州词 配的唱词。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作者简介 杜甫 公元712 770 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巩县 现巩义市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