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备课教案

发布 2020-07-10 03:59:28 阅读 8778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一、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

品德与社会》面对教材中大量的社会知识,许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学是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二)寻求两个通道。

1、走进生活的通道。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逐渐加大了知识的含量,容易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教学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熟悉的生活开始,找到一条生活的通道。

一段新闻立刻成为了链接遥远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它会带着学生走进历史,去和历史对话,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我们用类似的方法处理教学,可以使许多看似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生动起来,还原为学生所熟悉,至少能理解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做出价值的判断。

2、走进心灵的通道。

传统的历史课往往采取宏大叙事手法,淹没了历史中的人和生命,使历史变成了一种只需要记忆的年代、事件和人物。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则大量采用了生命叙事,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物去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使知识的学习融入更多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三)实现三个转换。

1、从“面对客体”转换到“面对主体”

品德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一个态度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对待人,怎样对待自然,是认同、还是抗拒,是接受还是反对,我们和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再比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部分,腐败无能的清**,竟和英国**签定了伤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认知,学生是体会不到,也不能激起学生的义愤,更不能体会到清**的无能之极。如果我们做这样的设计:“看看《南京条约》签定了什么内容?

如果你是当时代表中国签约的清****,你会签这样的条约吗?那当时的清****为什么又签了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2、从“知识认知”转换到“心理体验”

知识课的学习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光要认识到,还要体验到。进入体验,才会有知、有意、有情、有行,才会有价值引导,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知识是通过认知来获得的,态度则需要体验。

总之,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形成相应的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强加于人的,这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3、从“见物即物”转换到“以物及人”

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想到、认识到、体验到,让劳动者能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找到感觉,让书本上的东西活起来,让学生与生命对话,你就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讲到人的创造,人的活动,自然就建构了品德。这样就能在人性的基础上把自然与人联结起来,把历史与人结合起来,把知识与道德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机体!

二、明确课程目标,把握生活领域,培养世界公民。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源的社会。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特别是一个联系上亿人的因特网(internet)进入我们的生活,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信息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圈变大了,世界变小了,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胸怀去对待当今世界,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去容纳异域文化,要学会对异域文化的欣赏,认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进而与异域文化相融。

一、明确课程目标,树立培养世界公民的意识。

二是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简约地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能树立正确的人类科学技术观。对科学技术如何用,才是道德所在。

这是本课的核心。

因此,在教材中我们努力体现这一培养目标,把对于自然征服和战胜转变为关怀和爱护。进行这样的价值引导,为的是使我们新的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关爱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并从这种理性和关爱出发,去规定和制约自己的行为,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二、把握生活领域,负起培养世界公民的责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回归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教育。

三、感受本身就是道德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同时它本身也是品德教育的一个载体。但我们不能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品德教育的载体。知识的教学拓宽了道德教育的途径,视野。

一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的个人知识,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教师也是一参与者,不能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教师有没有进入,有没有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学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和真实性。教师要平等的参与,要把自己的体温放进去。

四、让学生在生命叙事受到教育。

传统的教学太过于理性主义,在教材的呈现上主要是宏大叙事,而不是生命叙事。新课程就是要改变这种理性主义,采用生命叙事的方式,让学生能看到事件中的人,通过生命叙事的方式来打动人。

教学进度安排表。

安乐中心小学品德与社会备课教案。

安乐中心小学品德与社会备课教案。

安乐中心小学品德与社会备课教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备课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摇篮。活动准备。1,搜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有关资料。2,搜集世界其他国家对世界闻名做出贡献有关资料。3,教学投影片等。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兴导入。1,提出问题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女儿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备课

第四单元 永恒的愿望。课题 迈向和平的世界。1 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教学目标 1 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及联合国的组织结构。2 知道安理会的职责。3 知道中国是联合国的始创国和常任领事国之一。4 知道在维和部队中我国战士所作出的贡献。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哪些作...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备课

第四单元 永恒的愿望。课题 迈向和平的世界。1 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教学目标 1 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及联合国的组织结构。2 知道安理会的职责。3 知道中国是联合国的始创国和常任领事国之一。4 知道在维和部队中我国战士所作出的贡献。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哪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