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徒心得体会

发布 2020-07-04 22:36:28 阅读 1172

篇一:师承心得体会microsoftword文档。

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心。

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等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名医工程以来,先后聘请了20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上世纪80年代我是名中医张学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我又有幸拜国家首批名中医李振华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李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记得去郑州首次拜访,他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他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今年四月应邀为河南中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长达三小时,三四百名青年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李老教导徒弟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李老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年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并继承了家传的诊治经验,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

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

李老在上世纪70年代亲自编著的《常见病辨证**》中,每个病的**方法均师古不泥古,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门诊工作,坚持白天应诊,其他时间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请示先生会诊。李老在我的学习笔记中批注:

“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李老经过毕生研究温病、《伤寒论》提出“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损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流脑、乙脑等多种属于温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取得卓效。他的治学经历为我们成就名医指明了路径,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脾胃学说为指导,健脾疏肝和胃是**脾胃病的**。

李老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指导十届脾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老是中医内科的大家,擅长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从他关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他的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2.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3.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4.重视湿热互结。

5.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

6.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

7.脾胃病胃阴虚证治。

8.承担“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五年300例患者住院**总结,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通过鉴定,其有效率为98.7%,**率为32%,属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李老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今年八月我专程去郑州跟师临证,在与李老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李老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敏感点”。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他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

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敏感点”,以截断或逆转病机。例如李老曾回忆年青时患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急让家人用碎碗片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关键点”不胜枚举,又如跟诊时有一舌麻半月女性病例,徒弟们无证可辨,经李老详细问诊,伴有胸闷症状,从“舌为心之苗“入手,与生脉散加味,三剂药后症状消失痊愈,体现了寻找四诊“关键点”的重要性。

五、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老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

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

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

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

识。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提携后学,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青年医生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篇二:师承学习体会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4)

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

实践经验应用”的体会。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东苑中医院实施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我是一名中医大夫,两年前我有幸拜郭老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医学领域开始的我,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郭老师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她给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她虽然年龄50岁,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在20xx年11月20日应邀为为东苑中医医院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提倡“阴阳动态平衡观”。

医院的全体医医护人员对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郭老师教导医护人员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她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动态平衡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郭老师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郭老师青年时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

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

三、阴阳动态平衡观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针刀等**骨病、内科病。

郭老师半生致力于骨病的研究,指导数十届骨病专业的临床医生,郭老师是中医骨病专家,擅长腰椎病、颈椎病、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炎、风湿病等的诊治,从她关于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失调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她的动态平衡失调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平衡,按其表现形态的不同,区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不是消极的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

中医学从永恒运动观出发,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成与败,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这些相互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就用阴与阳加以概括,并认为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才是正常状态。同时,还指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正如《灵枢·根结篇》所说:

“阴阳之道,孰少孰多,**偶,阳道奇。”这里从数量的奇偶显示阴阳双方不平衡的绝对性。

2、人体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生命过程的动态平衡协调,人之生命以阴阳平衡为贵。认为人的内与外,表与里,上与下各部分之间,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必须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就是说人体只有保持着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生命活动才会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无病。

平衡与运动不可分割,人体总是处于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就能显示出人体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已的各个阶段来。人体的动态平衡,是前进中的平衡,由一个水平线的平衡上升到新水平线上的平衡。《素问·上古天真论》描写男女生、长、壮、老、已过程时,说到女子七岁肾气逐渐充实,开始更换乳齿,头发迅速生长,十四岁生殖机能成熟,月经来潮,二十一岁智力和形体发育成熟,二十八岁是最旺盛时期,三十五岁出现初衰,四十二岁三阳经气血衰减,四十九岁肾气大衰,月经闭止。

说明人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平衡的内容是不同的,不是停留在某一水平线上的平衡,而是前进中的动态平衡。

3、动态平衡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动态平衡观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等医疗实践的各个方面。

人体阴阳相对平衡,是健康的必要条件。机体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标志着身体健康。《素问·调经论》说: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衡之人,气血充沛,寸口脉、人迎脉等九处脉象一致,称之为“平人”,即健康无病者。健康人的气血运行上下和谐,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形肉气血相互协调。

总括起来说,健康人包括机体内部阴阳的相对平衡和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对平衡,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这样两个方面,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导师带徒心得体会

导师带徒 活动学徒体会。2011年9月9日,在项目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项目部对新来的同志实行 导师带徒 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徒综合素质,更好地胜任工作。9月9日至现在,我在天津交通枢纽第二施工标段工程部工作,导师是 在他的精心安排和教导下,本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时时处处以领导和老同志...

师带徒心得体会

为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我学校举办了 师带徒 活动。我有幸与周经颂老师结为师徒,我们团结协作 亦师亦友 互学互助 共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时间过得真快,一年的师带徒工作又进入了尾声。回望走过的岁月,我们师徒并进,现做如下总结 一 鼓励多学 多问,更新...

师带徒心得体会

我叫xxx,现在xx供水队xxx泵房上班。我是2011年8月份进入公司的,在公司的安排下,我与xxx泵房的xxx同志签下了师徒协议。在这一年的工作与学习中,x师傅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真诚热情的品格,还有在工作中那份认真的态度,让我在感动之余,受益颇深。这一年多来,通过跟x师傅的请教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