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试题给考生带来了很多意外。“语文难难于上青天”几乎是所有考生的共识,似乎“难”成了2023年高考语文的唯一招牌。
在我看来,学生的“难”的反应并不全是由高考试题造成的。说今年“语文很难”实在是有点冤枉。和去年相比,除现代文阅读和实用类文本(理论性著作,偏于理性,学生接受较难)外,整体难度并非很高。
综观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体现了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保持试题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稳中求变成为今年命题的主要特色。在凸显人文气息的基础上,今年的高考语文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
一、试卷结构基本不变,保证了考试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今年辽宁高考语文卷基本保持了去年的试卷结构,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除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16题由去年的长句改短句变成今年的压缩语段外,其它题型均保持不变。阅读题和表达题的二元划分符合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目标要求,体现出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有利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必考题和选考题的设计和新课程课程设计思路一致。选考题给了学生选择权,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本套考题从设题形式、试卷结构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对试题难度和考查内容又做了适当调整。
1.社科文阅读各题间、各题的选项间,学生对信息的把握必须做到“精读中理解”“细读中判断”。可以说每个题判断难度都很大,细致揣摩方能判断准确。
得分率较以往训练时相对要低,这对学生分数的影响及后面答题的情绪影响很大。
2 .诗歌鉴赏第8题“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难度并不大,但注释中“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的说明容易使学生做出错误判断,在“累遭贬谪”上作文章,从而导致失误。
3.第16题由“长句变短句”变换为“压缩语段”的形式,以往高考试题出现过,《考试说明》也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属于近年来高考不大使用的题型。
4.作文的材料较2023年简单,但考生容易抓不住重点。材料作文的重点就是在复杂的文字中找出重点,找出中心思想。
其实作文考查的仍是四大母题中人与社会的内容,这与2023年关注价值观、2023年是明星代言、2023年是得与失、2023年是敢于说真话反映的方向都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只要能正确理解**家说的“人应该隐藏于**背后”,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因为这段材料给了很多方面来印证主题——第一个是衣着朴素来对应的是衣着华丽,第二个是**家说人应该隐藏于**背后,第三则是有人感叹人生中许多事都是这样。
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表面的名利的东西,**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这就是材料中的衣着华丽,而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人不应该追求那些“虚的、表面的东西”,而应该追求的是像**一样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如果接触社会不多,想得高分作文很难。想得高分首先得有观点和看法,其次是得关注社会才行。如果能引用紧贴主题的社会热点,分数会很高。
如有考生分析后可能认为,**家应该穿好一点儿,这样才是尊重观众。这样理解也可以,但和主题有出入,衣着朴素并非衣着破烂,另外“有人感叹人生中许多事是这样”印证了主题。
综合起来,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立意:
从女钢琴家角度分析,要抓住“衣着简朴”和她的回答:“人,要隐于**背后”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其立意为:
抛却虚名浮利,脱离浮华,追求平淡,追求生命本色等。
不注重外在形式美,而注重内在的充实美;不注重外貌美,而注重心灵美。
认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不生活在虚幻中。
率性而为,做真实自己。
人,不靠“衣”装靠实力。
隐去浮华,追求本真。
内在比外表更重要。
人生的追求在于内在的修养。
从人们的角度分析要抓住“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
常规潜规则左右人们的视线与思想,要维系约定俗成还是率性而为是立意所在。
保持生命本色轻装前进。
卸下行囊,轻松上路。
心有清音品自高。
**琵琶,尊重观众,礼仪很重要,保持高雅艺术的完美性。
立意点评: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造成心态浮躁,注重浮华,缺乏对务实性的正确理解,这个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考题具有思辨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写法。
入题容易,写得完美的不容易。
这给我们的启示:仅靠临考的模拟训练显然不够,要加强平时的训练,尤其是基础年级的教学和训练,否则学生就会面对变化,措手不及。
但总的来看,熟悉的试卷结构让考生倍感亲切,有利于考生能力的正常发挥。稳定的试题结构给高三考生的复习带来了便利,同时学习复习的内容、训练的效果能够较好地体现在高考成绩中,大大提高高考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二、精心选择语言材料,突显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语言材料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基本理念。
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小**改编自最早发表在《小**选刊》,并曾经获得过全国优秀小**奖的同名**,**作者是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理事、郴州市文联、作协副主席王琼华。**题材并无新意,而且相对于现实而言,更像“传奇”。辽宁语文卷命题者之所以选择《最后的黄豆》这篇文章入题,其目的应该是一种引导,希望让孩子们走上社会,更多的是自己去打拼,而不是寄托于家庭、长辈的帮助。
作者在谈到这篇作品时也曾说:“我当时写这篇作品时,希望给人们带来一种启发,鼓励人们去创业,也希望传递精神财富重于物质财富这样的理念。”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获得人生的一种思考,“对于年轻人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和价值观,对整个一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这一出发点恰恰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弥补时下年轻群体内在精神缺失。这一看似荒诞的情节一定会触动大部分考生的心,让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而成为影响甚大的高考材料之后,这一作品也将不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内涵也会不断发酵,进而影响更多人去自我反思。
和**相比,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克罗齐的求索》给人的刺激更强烈。文章题目《克罗齐的求索》中的“求索”是已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明确的彰显,其目的不言而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传主克罗齐在对知识的探求过程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自我完善、积极进取、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等更是人类高尚的品德、美好情感的集中体现。相信他“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的名言在感动考生的同时也会激励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训到“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
作文材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反映的方向都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
仿写题的例句“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启悟。
总的来说,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不仅是一张考卷,更是一堂高妙的人格修养课,在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承担了教育学生的责任。
三、巧妙设计题型题目,重视**能力考查。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查能力种类也由五种变为六种,增加**能力,并规定了**能力的基本含义。**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在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的黄豆》最后一题“**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克罗齐的求索》最后一题“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继续承担**能力考查的任务。
这两道题后一道出得更好。题目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难免要面对的种种“苦难”这一角度入手对作品进行**,是对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考查。题目中“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的字眼提供了角度,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限定了考生的答题角度,从而提升了本题的效度。
题目要求“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答题,增强了考题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既能考出学生对人性的理解,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能考出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
四、注重积累,强调思维,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
1.积累:文言文阅读。第4题的文言实词的四个选项都很有价值,考生看后有似是而非之感,对积累的考查更细、更深,同时也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反复辨析。
名句名篇默写。高中部分占4分,初中占2分,突出高中部分的背诵,赋分较初中4分高中2分更合理,涉及《逍遥游》和《琵琶行》,难度加大。尤其是《逍遥游》的句子,命题人避开了重点句子,体现出命题者反投机取巧的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背诵默写力度,面面俱到。
成语。涉及的成语——方寸之地、忙里偷闲、短小精悍、妙笔生花,选材不偏,但在众多模拟题**现率不是很高,且所设语境陈旧,尤其b、c、d三项,给人技穷之感,同时对学生而言亦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不利于学生选择。所以,要求考生针对语境进行更仔细的甄别,平时积累和良好语感于此显得更加重要。
2.强调思维:诗歌鉴赏没有文字障碍,一般都能读懂,设题的指向清楚,设问与常见的方式相似,但“陷阱”十分隐蔽,学生稍不注意就陷身其中,无法自拔。
仅靠常见的一些答题套路无法解决问题,可见,死记答题套路只能解决应试的部分问题,只有加强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3.关注语文素养。积累、理解、概括、表达都是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语文考试就是要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无需多言。
本套题中尤其要提到如下两题:一是**的第3问——**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二是传记的第3问——“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前者设问的语言、鉴赏的角度都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性,后者结合语境理强调对语言的理解,都体现出相当高的专业特质,设问倾向明显回归“语文”本身,既体现人文性,更体现工具性、文化性。
总的说来,这套试题难而不怪、难而不偏: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思维品质,又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试题的难度:
对只顾应试训练,不重基础的学生难度较大,对平时重积累、读书多、语感好、思维清的学生难度适中。
2019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12年辽宁卷题型较往年基本没有变化,基础知识 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及写作分值所占分值比例也基本与往年持平。从整体来看,其它题型难度与往年基本相同,其中仅诗歌鉴赏部分难度较往年略高,古诗文有关人物性格的考察今年难度有所增加。一 快速阅读部分为科普类说明文。依然为三...
2019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1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试题分析 第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文章摘编自陈久金 杨怡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 3分 参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a项出现在原文第一段,文中在介绍天文学时说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
202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辽宁卷 本试卷分第 卷 阅读题 和第 卷 表达题 两部分。第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