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计划书

发布 2020-05-13 23:39:28 阅读 2886

组员:xxxxx、

一、小组基本情况。

一)小组名称:让我们在一起。

二)小组性质:发展性小组。

三)面向对象:广州大学城大一大二的全体大学生。

四)组员人数:10人。

五)工作者:xxxxx

(六)活动地点:待定。

七)活动时间:待定。

(八)活动次数:四次。

二、小组理念。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由日本漫画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主要指那些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而全身心投入动漫的人。后来,“宅”逐渐变成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的青年。

随着“宅”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宅”从一种边缘文化逐渐的被大多数人接受,深受青少年的认同和追捧。在高校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学子的追捧。

在大学里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大多数时间呆在宿舍,几乎没有什么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与人沟通大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这类群体一般有以下共同特征:

1.很少有现实的人际交往。

“宅”男们的人际交往大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很少有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他们大多数人的交友圈很窄,在虚拟的网络里能够畅所欲言,拥有熟练的交友技巧。但回到现实生活中时,他们的交际能力会大打折扣。

这样的一群人并不是不喜欢现实的人际交往,只是缺少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了自信不足,再加上长时间的没有现实的人际交往,使得他们的交际能力不断的退化,交往技巧得不到任何的提升,产生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

2.渴望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

大多数的“宅”男“宅”女都乐意跟别人建立朋友关系,渴望扩展自己的交友圈。但由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围过于狭窄,使得他们不知道怎么样去满足自己的交友欲望,唯一可以利用来交友的工具只有网络,但网络交友和现实的交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网络交友意味彼此承当的责任大大的被削弱,很难获得彼此间的信任,因此很难获得真正的友谊。

“宅”男“宅”女想要获得跟多的现实的人际交往的机会,但不知道去**寻到这样的平台。有些同学宅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样去寻找这样的人际交往平台,再加上自己本身就不太善于言语,导致了他的交友圈不能向外扩张,由于没有太多的人际交往就只好选择“宅”在宿舍了。这样的“宅”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3.很少有户外活动。

很多时候“宅”男“宅”女们选择呆在宿舍是认为户外也没什么事做,也很无聊。有时想出去活动活动,却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什么乐趣。有些“宅”男“宅”女们认为校园也就那么大,没什么可以做的,想要出去市区就太远了,而且市区去过一两次就没什么意思了。

不过大多的“宅”男“宅”女们认为只要是有几个朋友陪着,他们是很乐意出去户外的。例如我们调查的对象中有一位认为,校园里,没有什么有趣的活动,出去还不如呆在宿舍里看电影。大多数的“宅”男“宅”女对户外活动表现出的热情不高,不是他们不想出去户外活动,是他们认为没有他们感兴趣的事。

另外是“宅”的时间过长会让他们产生惰性,懒于和外界做过多的联系。其实大多时候,户外活动也是增加人际交往的一个平台。没有户外活动,就让本来狭窄的人际交往圈又失去了另外一个扩展的动力。

“宅”的程度不知不觉中又被加深了。

因此,若要减轻这种宅的程度,得到更多的人际交友,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终止宅的恶性循环,就要让“宅”男“宅”女们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认识自己宅的原因,并了解自己,学会敞开心扉,而不是封闭自我。同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技巧,对户外活动保持一定的热情,寻找现实人际交往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扩展人际圈。

三、小组目的及目标。

一)目的:改善组员“宅”的状态,提升其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增强其对外界的兴趣。

二)目标:1、让组员对自身的生活现状有个了解,找出自己宅的原因。

2、引导组员了解自己,学会敞开心扉,而不是封闭自我。

3、引导组员在活动中感受交友的兴趣,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协助其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积极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提高组员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以及走出宅门和融入外界环境的热情。

四、专业理论及专业方法。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宿,被人承认和认同,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同时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才能建立一定的关系。

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如满意、厌恶等。言行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既通过言、情、姿、行等达到交往的目的。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对自身的生活现状有个基本了解,找出自己为什么宅的原因,加深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和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从而达到走出宅门和更好融入外界环境的目的。

五、活动内容。

第一节:小组初期。

活动名称:相见欢。

目标:使成员能够尽快彼此认识,并让成员了解参加这个团体所必须遵守的规则。

共53分钟。

第二节:小组中期。

活动名称:快乐交际之旅。

目标: 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游戏,让成员挖掘自身潜能, 感受自信与人交往的快乐;进一步对自我进行了解,增强自信及人际交往的技巧。

共58分钟。

第三节:小组中后期。

活动名称:我合作,我快乐。

目标:增进成员相互间的合作、信任,促进成员的互动与了解,加强团体的凝聚力与信任感。

共60分钟。

第四节:小组后期和结束期。

活动名称:我们在一起。

目标:通过互换角色让组员进一步相互体验,相互学习同时巩固本次小组活动,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小组。

共65分钟。

六、小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1)小组初期。

1.小组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此阶段小组面临的问题一是小组组员之间不信任,两极情感困惑严重,小组组员既想接近又相互排斥,充满了不信任。具体表现在分组情况上,工作人员按照基数、偶数的顺序将组员分成两个小组以便更好的开展活动,这样不仅将组员公平且平等的分成了两组,而且将同性别的人拆分开来,有利于产生小组动力,发展组员与异**往的技巧和能力,更好的实现小组目标。

对于组员来说,这种分组形式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了压力,他们不得不中断自身原本的交往模式来适应工作人员安排的交往模式,干扰了了他们的安全感。在此阶段如果工作人员处理不好组员的情绪,就会使组员对小组产生刻板印象,在以后的小组过程种敷衍甚至决绝接受任何改变。因此小组工作人员在此阶段要阐明小组的目标,分组的意义和分组的目的,鼓励组员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交流游戏和方法,让组员产生对组员以及小组的信任感。

二是对于组员对社会工作者的过分依赖。组员对于工作人员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组进程,缓解小组矛盾,但是却不利于小组组员发掘自身的潜能。具体表现是组员注重倾听工作人员的讲话却故意忽视组员之间的交流。

2.工作员的工作重点。

这个阶段,工作人员有三个工作重点:一是澄清小组目标和目的,明确小组可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二是制定小组规范,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小组结构,以产生小组动力。

三是创造可信赖的环境,促进小组组员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

3.采取的行动。

小组工作人员通过“有问必答”来解答小组组员的疑惑,澄清小组的目的以及每一阶段的小组目标;通过组员间的互动游戏来促进组员间相互认识和交流;通过“秀秀小组”、“无规矩不成方圆”、“你画我也画”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小组规范和小组结构的形成,增强组员的归属感。

二)小组中期及中后期。

1.小组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这个阶段中,小组组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加了,相互之间比较开放,组员开始认同自我小组但是成员相互之间出现了同胞式的冲突以及权力竞争,以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有些人的行为出现攻击性,有些成员则表现为沉默不语,还有些成员成为小组中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成为替罪羔羊。具体表现在,在游戏结束阶段,需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有些组员急于想表现自我,而忽视其他组员的心理感受,有些组员却沉默不语在内心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小组合力的形成。

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一 小组工作计划书格式。根据亲身体验和观察,发现过分依赖于网络社交的同学基本都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公共场合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没事整天宅在寝室且大部分都是手机控。这就严重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其以后进入社会生存产生不利影响。交生活。第三,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

小组工作计划书

篇一 小组工作计划书。从象牙塔到职场人生 角色转换适应小组。小。组。计。划。书。组长 陈启辉 201003020140二 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小组计划书。一 背景资料。1.小组名称。从象牙塔到职场人生 角色转换适应小组。2.组织与管理机构 兰州商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3.小组督导。王立冬,中 员,副教...

小组社会工作计划书

篇一 小组社会工作计划书。小组名称 科学束身,重塑自我理念。我们发现,现在的许多女孩子虽然体形正常但仍为了追求骨感美,热衷于各种 活动,如运动 尝试各种 药品 节食等。更有甚者不惜代价做抽脂手术,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身材符合到处宣传的 骨感美 提高自己的吸引力。伴随而来的是 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