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看见桃花感怀

发布 2020-04-14 01:47:28 阅读 6294

周末登山观桃花有感。

周末登山远足,忽然看见满山开遍的桃花,感觉春天来了,“桃红又见一年春”。在北方,开得最早的花莫过于桃花了,她比绿色来得更早,难怪苏轼也感叹“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温暖的太阳和煦地照抚着山坡上每一棵桃树,照抚着花海里万万千千的花朵,照抚着每一朵花的花瓣儿。天地间洒满了粉红,也浸染了我全身。看那些桃花,一团团、一簇簇,滋润地连缀在枝头,舒展地溢满了枝间。

也许,她们本色寻常,没有高贵的出身炫耀,只是红里含白,白中带红而已。素不过冰清玉洁的梨花,艳不过娇媚的玫瑰。但她们从不为之动容,从不为之自愧,而是自自在在地盛开着,红红火火地绽放着,默默地编织自己的梦幻,无声地讲述那动人的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唐时的书生崔护到长安郊区的南庄赏桃花,偶遇人面桃花的少女,崔护向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过后却久久不能忘怀少女的美丽容颜。第二年清明,崔护又来到少女所住农舍,却“只见桃花不见人”,原来少女竟因思念他抑郁而逝了,崔护大痛。有位仙人感于此,让那少女复活了,成全了一桩美好姻缘。

桃花遂成了这动人爱情的见证。经历小小的破折,最终成就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谈,一直被后人演绎着,向往着。

唐代诗人杜牧就没有那么幸福了。杜牧在西湖闲逛,见一个十几的女子非常清秀可爱,随即约定,待女孩长至十七来迎娶。谁知世事难料,杜牧仕途多舛,约期到来竟不能前往。

当他终于有机会再到杭州时,那少女已结婚生子。杜牧憾恨不已,作诗相赠:

“自恨寻芳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桃花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从桃花之落,想到爱情的凋逝,杜牧也许会叹自己没有“桃花运”,但他却不知道相遇即是缘,这段“桃花运”却流传千年,永远令人们感喟和叹息……

于是,有桃花的地方,就有生活,就有可爱的姑娘。开满桃花的地方,就成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所向往的幸福之乡。它是自由的,和平的,富庶的,美好的,悠闲的,相亲相爱的地方。

桃花源,是陶渊明梦想寄托的地方;桃花坞,是唐伯虎喝醉酒之后的幻象;桃花扇,是孔尚任梦想破灭时的碎片;桃花岛,是金庸的梦想在香港的流放……

一人在走,独对桃花,相看不厌。桃花花型较小,虽无牡丹的雍容华贵,但其色彩明亮艳丽,热烈奔放,光彩照人。桃花花香一股芬芳围绕你,那是一种沁入心脾的清香,香气中略带一些淡淡的甜味,如三月里的蜜酒,让人迷醉,让人神驰。

绯红的桃花,层层叠叠,似云似烟。远望群山,与天光云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里用极其简单的文字,就描绘出了桃花的绚丽与烂漫。故有[,

桃树忍寒耐旱,喜阳恶阴,这就使桃具有了梅树的枝干和杨柳的叶片,在她身上,崎崛与高傲一体,清新与妩媚并存。她不像梨花那样素颜含羞,凄婉动人,也不像菊花那样清峻高古,冷艳脱俗,她可闹可幽,可俗可雅。深情款款,唯我独倾。

点染一片春光,奉献满腔赤诚。至于风吹雨打,转瞬香销玉殒,或投身化泥土,或花落水流红。所以,便毫不顾忌他人的眼光,一任春风抚面,随心恣情地尽展娇颜,潇潇洒洒一回。

然而,红方销而绿又现,花才落而实已出。卸去灿灿时装,托出累累硕果。既留倩影春日里,又奉甘甜天地中。

繁如群星的花蕾随着桃枝在春风里欢快地摇曳着,时而有花瓣轻轻地飘下来,寂然无声地落在头上、肩上、胸上、地上,使人想起唐代诗人“红雨湿衣看不见,闲花浇地听无声”的佳句来。望着绵绵起伏的桃花,片片花瓣在风中轻轻地飘落下来,让人认知了桃花,感知了人生。世间一切的纯真、一切的美好原来不过是如此平淡,但平淡的有滋有味,平淡的超凡脱俗,甚至连一些华丽高贵的美也会在这种平淡面前黯然失色。

桃花象征的是美丽、自由、平淡和幸福。属于桃花的季节即将过去,写几句给她,聊寄思情。(2023年4月2日有感,4月27日修就)

看见读后感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 看 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 人 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 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 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看见》读后感

初识柴静是她在湖南卫视的娓娓道来,于是我寻觅着她的这本看见,然而就在我所认识的偶像美国产子的新闻爆出,感觉她也只是个平凡女子,走下神坛的凡人了。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 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

《看见》读后感

我只是讨厌屈服 柴静何许人也?不过是 台一个记者。台浩瀚如海,记者不计其数,可柴静这个名字闻之已久,想必不同寻常。直到 看见 这本书火了起来,我仍并没有要读的欲望。大概记者常常给人。报道失实的印象,台的新闻又是阉割得不成样子。可是推荐的人越来越多,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神秘的女子。看见 是一本柴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