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发布 2023-07-27 19:19:36 阅读 6949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

“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看见”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决定告别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

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柴静后继采访的成功 ,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经验和认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始的好奇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这个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未经过生活摔打的理想主义者的通病;以理想横扫一切,以道德审视一切;拒绝对复杂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不讲逻辑,不追求精确性。

说到底是一种惰性,毕竟追求准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静迅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为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很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判断,要做的只是准确地呈现,按照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心和“我”的脑。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

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经验。就像她尊敬的钱刚说的:

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经验以及由经验升华出来的智慧和直觉去做最准确的判断。也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

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看见》读后感

初识柴静是她在湖南卫视的娓娓道来,于是我寻觅着她的这本看见,然而就在我所认识的偶像美国产子的新闻爆出,感觉她也只是个平凡女子,走下神坛的凡人了。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 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

《看见》读后感

我只是讨厌屈服 柴静何许人也?不过是 台一个记者。台浩瀚如海,记者不计其数,可柴静这个名字闻之已久,想必不同寻常。直到 看见 这本书火了起来,我仍并没有要读的欲望。大概记者常常给人。报道失实的印象,台的新闻又是阉割得不成样子。可是推荐的人越来越多,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神秘的女子。看见 是一本柴静的...

《看见》读后感

看见 是女朋友向我推荐的书,而书也是女朋友给我借阅的,所以从一开始,我便对这本书有着喜爱 珍惜的情感,如同对我最珍贵的人一般。初读时,是抱着一种看故事的心态,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我只能在狭小的脑中去虚构出来,和 一般。后来真得颇是喜欢这本书了。柴静在书中用文字记叙着她的看见,她的思想。让人情不自禁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