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发布 2020-04-10 23:19:28 阅读 4630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算法,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由于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成已知,逐步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在教学3.

5×5时,提出了“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新知的本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

比如:教学3.5×5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35×5,教师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先把3.5元转化成35角,再计算35角×5,最后将结果175角转化成17.5元。

有的学生还想到3.5×5=3.5×10÷2,通过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小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

05*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的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 接着出示两道计算6.

7*0.3和0.56*0.

04,让学生利用整数乘法的方法先算出积,再看6.7*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

56*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

29*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0.29*0.

07,先29*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学生在四年级已掌握了求数的近似值的知识和小数乘法,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求出积之后,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或者现实需要,把积保留若干位小数,所以这节课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根据客观生活需要对于乘积进行位数保留。 通过学生填表、比较结果,使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和直观感受到经验的提升,通过创设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解决实际问题。再出示例6学生就比较好理解求近似数的方法,也了解了求近似数的意义,在练习设计中,我注意习题形式多样、难度适当,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的理念。

尽管如此,我发现有些同学还存在问题,针对班上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将是后期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

7×1.21.2×0.

7(0.8×0.5)×0.

40.8×(0.5×0.

4)(2.4+3.6)×0.

52.4×0.5+3.

6×0.5让学生先分组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自己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自己**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观察、发现。学到了知识,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

既然发现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再运用这些定律使小数计算变得简便,这一步教学能激起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欲望。接着出示: 0.

25×4.78×44.8×0.

25 0.65×2016.2×2.

5+0.8×2.5 在简算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足之处:只重视了运算定律,而忽视了口算能力,在练习时,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不够灵活。。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解决问题1》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等基础上,出现的解决问题。主要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买东西够不够”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先出示例题,让学生理解题意,“够不够”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应该是把要付的价钱和带的钱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计算应付的价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应该是估算还是计算比较合适,最后在小组集体努力下,通过计算、比较得出结论,购买一盒10元的,不购买一盒20元的。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小组合作的过程,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2》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解决的是“出租车收费”问题,由于学生对“起步价”和“超限价”两个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一,对“起步价”这一概念直接抛出问题,让少部分知道的同学来解释说明,增强他们的成功感,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种做法就是在讲解了第一种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脑,想想还可以怎样做,可不可以把它全部按1.2元/km进行计算,然后加上少算的起步价。

这节课围充分体现了一个“活”字,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整节课气氛活跃,重难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单元位置。

1、《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赵晨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

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在让学生以赵晨的位置“第3列第2行”为例,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抽取共性,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数对。

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我特别注意练习的设计。“找好朋友”的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形式活泼有趣,极大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找,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通过这个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既增大了练习面,又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2、《确定位置练习课》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于确定位置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后把确定位置的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地球仪上是这样确定位置的: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以整数1》教学反思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22.4÷7,22.

4千米,是一周跑的总路程,问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学生们想到了不同的方法,第一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把22.4千米转化为22400米,除以7之后得3200米,再转化为3.

2千米。第二个学生很干脆:“用竖式计算就可以。

”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写,当商了3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其他学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她说: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我怕有学生对“商”和“被除数”不明白,特意在这儿多问了几句,说明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商”。

最后做了几个练习,有六名学生板演,都做得不错,教学效果良好。

2、《小数除以整数2》教学反思例2是一种新的情况,列出算式为5.6÷7,有好几个学生张口就说出了答案。但列竖式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根据上面的例题知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可是商的小数点前面没有数啊?这也难不倒孩子们,立刻就说出:“添0”。

我纠正:“是商0,当整数部分不够除的时候,商0,点小数点。” 在整数除法中,当有余数的时候,就不再计算了;现在学了小数,就可以添0继续算下去。

例3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算式为1.8÷12,竖式中商了0.1之后,余数是6,教材中问:

“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试。”有学生是预习过的,知道可以添0后继续计算。

可也有学生有疑问:“为什么要添0呢?”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算?

也许是熟视无睹了吧,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讨论后,几个学生发言,但都不合适。于是,我引导他们往数的意义上去考虑,商1的时候,是把1.

8看作18个十分之一;余数为6,添0(0也可以看作是落下来的)后,即为60个百分之一,这样就可以继续计算了。 3、《小数除以小数》教学反思 《一个数除以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要抓住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来进行,因而教学重点定位在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本节课时我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把握定位在知识的生长点和关键处,即引导学生思为什么要把除数0.

85变成85?”,为什么被除数7.65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

”。这个为什么就是让学生知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已有的知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的一个尝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说出在小组交流后对知识的理解。随着学生的汇报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点、引。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4、《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商的近似数是在小数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先出示例6中的问题,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19.2÷12。

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

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没有。

”“为什么不算了?”“老师,计算价钱时应该保留两位小数。”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

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如: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

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并用3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且在练习中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5、《循环小数》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上课伊始,出示例7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40÷60。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

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老师,总是余40,根本就除不完。

”“想知道为什么吗?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吗?”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

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但对于循环小数的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想知道的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

“老师,循环小数书上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提的好,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

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想来,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013 2014学年度上学期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布朗山乡九年制学校岩应叫。一转眼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自己就谈谈这学期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一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热爱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写好教案 备好课 上好课 批改作业 写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由于初涉小学教师岗位,我发现自己对于小学教学教学经验明显不足,教学能力明显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本人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不够好。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不能得心应手,应该首先熟悉教学内容,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去摸索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合适自己的教学方法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数的世界 教学反思。1 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2 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如何合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