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习加几的口算入手,进行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复习十几减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我们都生活的一定的环境中,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对一年级学生,孤零零的算式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把计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情境中,用同学的认数资源引出计算,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出问题,先看懂图意,找出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显得顺其自然。
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相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平十法”即14-4=10,10-2=8来计算,在这里老师也可以介绍一下平十法,从班级中如能找到有学生用这种方法算的,就请他说说,如果没有老师介绍一下,有些孩子会算,但你问他是怎样算的,他说是用脑想的也行,教学时不强求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能正确算出结果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2:
十几减 教学反思。
学习十几减一课有这一环节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好。想想做做第3题:
我是让学生先做,再仔细观察每一组,你发现了什么?我是希望学生能说的比较完整,如:减号前的数一样,减号后的数每次增加一个,那得到的结果就每次少一个,其实每一组只要算第一道算式,下面两道根据第一道的得数直接写出得数。
可是我发现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总结这样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数是一样的,第二个数越来越大,学生还能说出来,其他的就很难表达了。所以当有学生这样说全了后,我就“逼着”学生强行“吸收”,结果是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还是按自己的方法一道一道算。后来在网上找了些教案,发现他们对这一题的要求是强调“减的多了,剩的少了”,而且还出了两道针对性很强的题目,如12-4和12-6, -4和 -2在不计算的情况下哪个结果大?
一比较就明显看出我对学生提的要求太高,使得学生有挫败感。
想到这样一句话 “不要用少数人的顿悟来掩盖大多数人的茫然,不要用少数人的一知半解来掩盖大多数人的迷惑不解”,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启发。
教学反思3:
这个星期主要学习了十几减,因为有了十几减9的基础,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但是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却没那么理想了。从一开始的频繁出错到现在的正确计算,从一开始的对方法的模糊印象到现在的熟练运用,我有了太多的感悟。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习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
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相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所以很多时候有些表面现象会欺骗我们,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让教学更加有效。
教学反思4:
这个星期主要学习了十几减,因为有了十几减的基础,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但是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却没那么理想了。从一开始的频繁出错到现在的正确计算,从一开始的对方法的模糊印象到现在的熟练运用,我有了太多的感悟。
在教学十几减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如“想加算减”法、“破十法”等等,把所有方法都讲到了但都没有重点讲解,没有讲透彻,方法太多以至于有些小朋友反而没了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试着突出一种方法重点练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我想这必须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去选择喜欢的。
此外十几减9是有技巧的,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就得到得数了,有些小朋友就直接运用到十几减的计算上了,对规律的原理掌握地不是很透。
教学反思5:
这个星期主要学习了十几减,因为有了十几减的基础,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但是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却没那么理想了。从一开始的频繁出错到现在的正确计算,从一开始的对方法的模糊印象到现在的熟练运用,我有了太多的感悟。
虽然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计算,但是在练习还是在不断地强调“想加算减”这种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都会是用的“想加算减”的方法,想象可能是这种方法比较好表达。而进位加法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我在想:
就目前而言,“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教学反思6:
这个星期主要学习了十几减,因为有了十几减的基础,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但是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却没那么理想了。从一开始的频繁出错到现在的正确计算,从一开始的对方法的模糊印象到现在的熟练运用,我有了太多的感悟。
在这几节课中,我都把主动权换给了学生,让学生多说,说说你是怎么想,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己题目表示的意思,有个孩子说:“原来有14颗毛豆,剥出来了8粒,还有多少粒没有剥?
”多么形象地回答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将一个静态的图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解题方法也随着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清晰起来了。让学生去说,耐心地听学生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7:
在我讲完十几减后专门选择了一节课进行计算规律的练习,在黑板上我出了-6四道题,让学生们先动手算,再动口说。之后我就让学生们观察,这种算理有没有规律呢?孩子们说到都是把被减数分成了10和几,而且都是用10去减减数。
于是,在孩子们的观察下我编了一个口诀:例如13-9,看到减9想到1,1加3等于4;14-8,看到减8想到2,2加4等于6;15-7,看到减7想到3,3加5等于8;12-6,看到减6想到4,4加2等于6。我让孩子们按我的说法都动嘴说每一道题,在熟练中掌握口诀的奥秘。
课中我针对口诀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其中,渗透着还没学的十几减,没想到孩子们都将口诀赋予了新知,我很欣慰,这为以后教学十几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相对比较成功,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而且计算速度相对也变快了!今后教学中,我仍然要多去寻找计算算法上的有效规律,减轻孩子们在学习中的负担。
教学反思8:
推荐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教学时我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猴子爬树摘桃”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学生非常兴奋,激发了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了13-6=7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减”“连减”“想加做减”的不同计算方法。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丰富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
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2、准确把握了“算法多样化”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
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1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 组织比赛 最喜欢的水果 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 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里的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这个单元,使学生们又一次接触了数的知识。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100以内数的知识,这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基础。所以只有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这样才会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反思。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 估一估 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