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

发布 2020-04-07 17:17:28 阅读 5261

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在钱币的认识这一章中,有一种类型的题目是要学生学会用钱币付款,例,一条裙子五十二块钱,买这条裙子应该可以怎样付钱呢?

出示例题后,便是学生的讨论时间,以“你是怎样想的?”为中心,带着“你应该怎么去付这二十二元钱?”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思考,接下来学生热情的讨论中,我觉得每个小学生都喜欢这种形式,而且自我感觉效果不错,最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以还有其他的方法么,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对表述清楚的学生加以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讨论相当热闹,并且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甚至还有用分币的形式来付款。、

师总结:同学都很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种方法,老师很高兴,那么这么多种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种达付钱的方法呢,用你最喜欢的那种在自己的钱币模型里面拿出二十二元吧。

热闹的交流过程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反思。一、热闹并不等于有效。

在课堂中,老师听懂了每位学生的汇报结果,但是除了一般表达方式以外,其他方法都是优等生的专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一知半解,而老师是一概而论的去下了结论,结果基础不好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理解消化就已经跳过了镜头,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甚至极个别学生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而所谓的交流就是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去听看理解的动手操作,那不理解的更加不理解,而老师过于自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累计并不等于建构。

事实上在交流过程中,最后老师将学生的汇报结果罗列出来,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事实上,老师自认为许多结果的比对只是一种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建构,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如果老师及时的运用总理归纳的方法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对学生的交流沟通,并用板书的形式形象的表示出来,那么学生有了从量的累积到了质的飞跃,也把握了这堂课的重点。

三、正确并不等于合理。

对于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答案中,老师都是肯定的了答案,却没有发现答案的合理性,像有些学生充分用了分币去付款,这些方法与现实生活贴近么,合理么?而且最后老师还要求将自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我演习一遍,看似尊重学生,却有好多学生用不实际的方法表达,这在生活中根本就无法实际运用。

对于自我反思,于是在第二堂课上,按照下面的形式上课,运用了巧妙地引导交流和高质量的交流效果。

生: 我付一张50元和一张2元。

师: 他的付法对吗?谁来说说原因。

生: 他的付法是对的,因为50元加2元等于52元。

师: 和他付法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绝大多数小朋友举手了)有没有和他差不多的付法?

生: 我的付法和他差不多,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了两张1元。

生: 一张2元还可以换成四张5角呢!

师: 为什么一张2元可以换成四张5角?谁会帮他说明原因?

生: 因为四张5角是20角,所以就是2元。

生: (迫不及待地)那我的方法就更多了,一张50元不变,把一张2元换成二十张1角或者四十个5分。

生: 还有一百个2分、二百个1分呢!

师: 这两位同学的付法都正确吗?

在此老师给予提示,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看到爸爸妈妈们经常用分币付款的呀?)很多学生回答是没有。

师:那么这些个用分币付款的方法在生活中能够常用么?

生:不常用。

师: 说得很好!因为生活中我们已经不用分币来付钱,所以这几种付法虽然正确,我们却不提倡。还有没有和上面几种不一样的付法?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师: 对!第一种方法付的人民币的张数最少,所以最简便。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付钱时,也要根据自己手头人民币的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到现在,你有没有发现这么多的付法是怎么得来的?

生: 我发现只要确定一个最简便的付法,然后将它的各部分换成和它面值不一样的人民币,这样就能得出很多种付法来。

课后另出一道练习题自测,运用三种方法,如二枚二角的硬币和五枚一角的硬币,用三种方法拿出八角钱出来。结果学生的正确率蛮高。而且方法简单。

课堂上的这种交流非常重要,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反思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笔者很多启发。

一、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

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解释、质疑、评价、补充,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纵深,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另外,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

二、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让学生自己悟出是如何得到多种付钱方法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在课后应用知识时,学生能迅速正确地提取所需信息,真正体现了交流的有效性。

三、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各种方法有是否合理与简便的区别。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

可以肯定的是: 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一年级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七。教学过程 一 第一题。竖式计算往往比较枯燥,而且学生易出错,教师的要求要适当,而且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找出原因,并改正。三 第3独立完成。四 第4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情境,并尝试解答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

一年级数学

1.6 10的认识 1 数数 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 10各数来表示。2 10以内数的顺序 从小到大 从大到小 3 比较大小。4 序数含义 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5 数的组成 一个数 除外 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 10由9和1组成。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2....

一年级数学

一 口算小能手,你能行!每题1分,共16分 二 把握知识点,一起填一填 题各4分,共32分 8和14两个数,接近10 1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14的个位是 十位是 7是由 个一组成的。2 在 里填 或 3 你会5个5个地往下数吗?试试看 104 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一共有 个 一共有 个 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