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

发布 2020-03-27 13:31:28 阅读 8847

1、《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结束后,我静静地反思了一下这节数学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1、关注数学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欲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授课之初,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他们感举的实例作为学习的背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2、想办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我在布置课前作业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有关环保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收集的形式不限。有的学生找资料,有的查阅书籍,有的亲自搞调查,获取了大量信息。如:

江河水位降低情况,校园使用纸张等情况等,废水处理调查等,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是在合作、互动,自主学习中进行的。

3、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再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大家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时,有什么感觉?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让他们观察,猜想,独立思考等,从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布局敏感并尝试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能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而这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回答时语句不够完整,声音不够响亮。

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比较大。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一起,起到带动、学习、帮助的作用。整节课我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关注每位学生,捕捉课堂资源。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换,开放的教学核心是对教学中“人”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

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

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

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敏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计图画的居中。

2、沟通两个世界,延伸学生思维。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的教育价值。我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事先让每个学生去收集资料,制作成一张统计表。

学生收集的内容是丰富的,有的走进花店,统计了花的**情况;有的统计了自己的身高、体重,有的统计了家里的水、电、煤的使用情况,有的借助父母的力量统计了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比如手机、苹果等。通过调查,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并能制成图表。

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并能把学到的新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图表反映收集到的数据,从中获取信息,并做初步的分析。比如:

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花店的销售情况,对花店的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身高,**出自己。

一、二年后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统计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的能力。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重建: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

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画出的图形是偏高的,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把原来的擦掉重画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一起画折线统计图。

也可以事后请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原来怎么画的?为什么后来又改了?

通过说后,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意识到间距的确定,关系到图的布局,当偏高时说明间距太小,要增大;反之,偏矮时说明间距偏大,要减小。为间距的确定找到方法。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在课中,教师只注重了发出指令,对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缺乏有机性和指向性。数学课中也应该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自然,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

3、课堂上学生的胆子不够大,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老师,学生的发言声音轻。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其实也是教师本人的教案意识在作怪,为了赶进度,而不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

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如果让学生在第一环节中说自己制作的思考过程,也许学生后面的练习因找到方法而做得更快,思维会更清晰,有条理。

3、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问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前最好在班上先进行一次小调查,调查他们到底喜欢什么体育运动,这样从学生自己身边的事入手有利于提起学生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在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在反馈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馈。

实际教学**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较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

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后圆柱的有关特征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从活动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

学生思维活跃,方法颇有创意。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的过程,也是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如学习方式:自主、**、合作,评介多元等等,但课中教师的语言还可简洁、生动:如学生在验证两个底面面积相等时,一个同学举用圆柱形杯盖拧下直接与地面重叠,其他同学没有补充时,教师可说:

如果圆柱物不是杯子上底拧不下,该怎么办?学生的思维肯定会一下子活跃起来…

5、圆锥的认识及体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通过一个实验:让沙子匀速落下,学生们会发现落下后形成一个圆锥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学生的兴趣都很浓,了解了圆锥的特征,也知道了圆锥的高如何测量。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在操作课件上过早**,失去了学生思考的价值。希望下一次我不会在出现这样的错误。

在研究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我是采用学生的学具,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学具,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发现自己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有的同学不是,但是通过实验(将圆锥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中,看一共倒了几次才到满圆锥)证明有的学生三次到满了圆柱,有的却到了很多次,为什么呢?学生发现,原来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三次到满圆柱,不是的则反之。

最后总结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讲了一节练习课,利用圆锥体积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是先复习圆锥的体积公式,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学生的练习操作,学生已经能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了本节课的上法与以往的练习课不同,以往的都是老师提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问题。本节课我采取的是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单元知识的了解,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者是你对本单元知识有哪些了解不够清楚,可以提出来,让同学们帮助你们解答。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哪些知识不明白,从而对学生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形式,在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发言也非常踊跃。本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也进一步的在实践当中。

6、《圆柱体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

一、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的一开始,我打破常规先和学生聊了起来:“同学们!你们喜欢学数学吗?

你们对哪方面的数学知识比较感兴趣?”这样做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可以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情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课程标准》指出:

六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解题竞赛试卷

年级 班姓名得分 1.计算 5 4 20 2 从左向右编号为1至1991号的1991名同学排成一行,从左向右1至11报数,报数为11的同学原地不动,其余同学出列 然后留下的同学再从左向右1至11报数,报数为11的留下,其余同学出列 留下的同学第三次从左向右1至11报数,报到11的同学留下,其余同学出...

六年级数学

小学毕业班数学试卷。一 填空。20分 1个一百是一万。里面有0.1。2 八百零六万四千写作改写成用 万 单位的数是。3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当a 时,这个分数的值是1。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5 上衣每件a元,裤子每条 b元,买5 套这样的服装应付元。6 两个质数的最小公...

六年级数学

22中测试题。一 填空 每题2分,共30分 1.a与b互质数,a与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2.小明今年a岁,小刚今年 a 4 岁,再过c年,他们倆人相差 岁。3.a b表示2a b,如4 3 4 2 3 5,那么7 6 5 4.快车长195米,每秒行25米,慢车165米,每秒行15米。两车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