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
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
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 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
的。 c. 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 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 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 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两个时间往往是一致的。
b.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 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 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江南雨巷。董滇宁。
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
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
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
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4.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
产生无限的遐想。
b. 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
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 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
着就写人去楼空。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 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
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5. 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
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6. 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
什么不同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2024年1月18日)
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24年1月4日)
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的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
二是尽管生活贫困,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2019高一语文寒假作业。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2019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一 规定作业 1 五人墓碑记 第五第六段。抄一次并背诵。2 预习必修三。做好预习字词落实。二 自选作业 1 推荐书目 红楼梦 三国演义 呐喊 家 雷雨 围城 钱钟书 堂吉坷德 塞万提斯 老人与海 海明威 巴黎圣母...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22日 30日 每天一套试卷,两次小楷。31日 8日 每天一套试卷,一次作文。9日 17日 每天一套试卷,两次小楷。注 所发试题均标注好日期,按顺序完成即可。第一时段。22日 练习一,积累训练 综合小测。23日 练习二,积累训练 综合小测。练字本工整抄写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24日 练习三,积累训练...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22日 30日 每天一套试卷,两次小楷。31日 8日 每天一套试卷,一次作文。9日 17日 每天一套试卷,两次小楷。注 所发试题均标注好日期,按顺序完成即可。第一时段。22日 练习一,积累训练 综合小测。23日 练习二,积累训练 综合小测。练字本工整抄写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24日 练习三,积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