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老的回声》
本周共读《心理距离与情绪感受——《春晓》诗赏析》
李向丽。我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参加学术论争,而是想寻找一条解读这首名诗的新途径。”正如作者所言,确是另辟新径,从人的心理过程分析《春晓》的。
’春眠不觉晓’说的是‘不觉’,‘处处闻啼鸟’说的是‘觉’,但二者界定的是前后蝉联着的同一种心灵状态。”“这正是作者似醒非醒、尚未睁开朦胧的睡眼、尚未看到眼前的室内景象的时候”,作者从细节出发,从觉醒的过程分析诗句,“春眠不觉晓”写意识的朦胧,“处处闻啼鸟”写感官印象的清晰。
’夜来风雨声’就是诗人记忆力回复的表现”,因为人在熟睡状态,是不清晰的,更不会记起前天发生的事。“一个特定的意象为何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的象征呢?它通过人的想象力”。
“花落知多少’一句的出现,标志着诗人想象力的展开。”这也表明作者处于完全觉醒状态,想象力也能让读者与作者再次连接起来。
通过感觉、记忆、联系和想象所构成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虚像”作者也是围绕此展开是的分析的。
睡眠净化了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再次与周围的世界重新建立彼此的联系”,“每一次的醒觉都是一次新生,它为人的新生提供了心理的基础”看到这段话,也就彻底明白睡眠的重要性,所以爱自己就好好睡觉,净化心灵~
读《心理距离与情绪感受》有感。
小青。周四下午第四节课,我们五年级的四位老师一起共读了《古老的回声》中《心理距离与情绪感受》这一章节,进一步解读了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
通过共读,我知道了诗是表达人的情感和情绪感受的,或曰诗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但人的情感和情绪、人的心灵状态是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产生的。外在的联系是人与外部事物的外部的、形式上的和实利性质的联系,内在联系是人与外部事物在情感、情绪上的心灵联系。
外在联系是内在联系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外在联系就没有内在联系,但外在联系并不能完全说明内在联系的性质和特征。这种心灵联系,一是联系的性质,一是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外部事物联系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它决定着人对对象的爱憎恶欲、悲愁哀怜等情感的或情绪的格调,但这种情绪格调又在特定心理距离中发生各种强弱的乃至性质的变化。
解读一首诗,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作者与所描写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在这种特定的心理距离中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或情绪。词语的能指意义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向诗意的转化需要有其他词意的引发,需要在其他词意的所指或能指的意义的呼应中才进入诗意的有机结构之中去。
处处闻啼鸟”就是在作者感受中格外清晰悦耳的声音。在这里,意识的朦胧与感官印象的清晰是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着的两个因素,它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有一个读者能够独立构成的外部世界,有一个读者同样可以感受到心灵世界。
从外部世界来说,“春眠”中的“春”字,“不觉晓”中的“晓”字,和“处处闻啼鸟”中的“处处”“啼鸟”,共同构成了一个外部世界的景象。在意识世界处于沉寂状态的时候,感官摄入的外部世界的表象是单纯的。象征,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意向的作用下,在人的意识中能够展开一个完整的艺术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可以被视为现实世界的同构体,可以对现实世界具有暗示作用。
一个特定的意向为何能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的象征呢?它通过人的想象力。“夜来风雨声”标志着诗人记忆力的恢复,但这时的记忆还只是对一事物的记忆,是一个单纯的过往感官印象的重新浮现。
不难看出,诗人的心灵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时通过感觉、记忆、联想和想象所构成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虚像。
最后,诗人觉得对文学,我们可以作整体的研究,也可以作一个作品、一个作品的欣赏,但我们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不能用整体的概括代替对一首诗,一篇文的分析。
丽贞。春晓。
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在我们耳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经过共读学习发现这首诗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浅显,其实它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情绪感受的,也可以说是作者内在心灵的象征。更是在作者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交流中产生的。
通过本次共读我对这句话理解很深“解读一首诗,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作者与所描写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在这种特定的心理距离中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或情绪”我认为像我对古诗不够敏感,应该在把一首诗带到孩子们面前时就要多去查找资料,确定能够把握诗的基调及作者感情时,再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到孩子们面前,并让孩子们感受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其次在“春眠不觉晓”中的“不觉”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的,说“不觉”实际已经“觉”到了,但它是由“不觉”到“觉”的乍觉,是由昏睡到醒觉时的乍醒。简单说,“春眠不觉晓“说的是由“不觉”到“觉”得过程,“处处闻啼鸟”说的是由“不觉”到“觉”的表现。
分享:对于这首小诗可以归纳为三点:1.
在醒觉过程的精微表现中创造了一个独立而又有意味的精神境界;2.创造了一个与人的心灵世界相呼应的自然世界;3.复杂的简单,哲理的意蕴。
总之,对于这首诗诗人在心灵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时通过感觉、记忆、联想和想象所构成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虚像。所以以后在学习古诗时一定要查找资料后确定可以时再带到孩子们面前。
《古老的回声》之孟浩然《春晓》诗赏析。
董爱。《春晓》这首小诗,千古传诵,他的艺术魅力到底**于何处呢?
解读一首诗,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作者与所描写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在这种特定的心理距离中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或者情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眠”的“春”从能指的角度,固然点明了时节是在春天,但从所指却是从属于“眠”的,它说的是“眠”之酣,“眠”之沉。春困秋乏春天的睡眠是较之任何一个季节都来得香甜的。
正因为“春眠”的香甜和沉酣,所以才有“不觉晓”的现象。说“不觉”实际已经“觉”到了,但它是由“不觉”到“觉”的乍觉,是由昏睡到醒觉是的乍醒。 “春眠不觉晓”说的是由“不觉”到“觉”的过程,“处处闻啼鸟”说的是由“不觉”到“觉”的表现。
“处处闻啼鸟”是外部世界通过诗人的感官向诗人的心灵投射的第一束光,这束光同时把诗人的心灵世界从沉睡中唤醒。诗人心灵世界醒觉的第一个表现是记忆力的复活。“夜来风雨声”就是诗人记忆力恢复的表现。
“花落知多少”一句的出现,标志着诗人想象力的展开。
就整体来说,风雨之后的清晨,花的色彩更艳丽了,花的形态更娇媚了,花的精神更饱满了。但,诗人的心灵与落花之间仍是有距离的。他不会像李清照那样与海棠花自比,感知“绿瘦红肥”;更不会像王维一样把梅花比作故乡想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孟浩然对落花的感受只是在整体的感受中加入了少量不同的因素。
因此,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在醒觉过程的精微表现中创造了一个独立而又有意味的精神境界。
在中外全部的诗歌史上,没有任何人的诗能像孟浩然这首诗一样,如此精微地表现了人由沉睡到醒觉这一刹那间实现的心理过程,因而也没有任何人的诗能像它一样,如此精妙地创造了这时人们所能感受的一个独特而又有意味的精神境界。
2.创造了一个与人的心灵世界相呼应的自然世界。
在这首诗里 ,起关键性作用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正因为沉睡消除了诗人的肉体和精神的疲劳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周围的世界才以格外清新和明朗的色彩出现在是人的意识里。也就是说,外部的世界在这首诗里,实际上只是诗人心灵世界的一个象征,一个被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的刻板的描写。
3.复杂的简单,哲理的意蕴。
这首诗杰出的优点就是它在表面简单的形式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内涵。这不但表现在它的细微的心理过程中,而且更表现在它向另一种趋向转化的倾向中以及把不同倾向平衡、调和在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的能力中。它在人的面前展开了一个整体的意境,一幅最美的图画,一个最舒适的心境。
但就在这无限美好的世界上,就在这世界变得无限美好的过程中,有些美好的事物(花)却夭折了,凋谢了,并且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在你沉浸在无限美好的心境的时候,在你知晓后也并不感到多么深刻的悲哀的情况下。这使你在圆满当中又感到不圆满,在喜剧之中感到一点悲剧意味。
这就是艺术!
《青鸟》读书笔记五年级读书笔记
青鸟 读书笔记五年级读书笔记。青鸟 读书笔记。最近爸爸和我一起网购了一批课外书,我书房里的藏书又丰富了许多,有 笑猫日记 老鼠记者 余光中散文 等等,这些都是我忙里偷闲时喜爱的读物,其中 青鸟 是最吸引我的一本。青鸟 讲述了平安夜,樵夫的儿子奇儿和女儿米琪儿梦见了一个看来像邻居贝尔兰戈太太的仙女,她...
《母亲》读书笔记五年级读书笔记五年级读书笔记
母亲 读书笔记五年级读书笔记五年级读书笔记。一 书籍介绍 书名 母亲作者 高淑梅出版者 福地出版社出版年月 二零零二年十月。二 故事大意 贫穷的五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最精华的年代,人们在经历过物质极度缺乏的四0年代后,极尽所能的为生活打拚,我妈妈就是一个精采的代表。母亲算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只是婚后育...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五年级读书笔记
我用虔诚的心态翻开了老舍的代表作 骆驼祥子 当看完第一章时,我就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祥子怎么样了?他又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带着疑问,又仔细地读了起来。随着剧情的深入,读的又愈发不可收拾,两天时间竟然把整书都读完了。反应过神来,就开始琢磨这本书和书中的人物。祥子这个人个性是很鲜明的在北京城里拉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