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思》读后感

发布 2024-03-26 15:30:07 阅读 5842

教有所思》读后感。

张香莲。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教育感悟汇集,《教有所思》读后感。李镇西不愧是教育的有心人。

他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成果颇丰。《教有所思》就是著作之一。

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凝望窗外”,这一个个标题需对着目录写来,但一个热情又有情趣,理智又不乏感性,成熟又率真的李镇西,已经活生生进入我的脑海。

在《让语文课充满火力与灵气》一文里,我看到一个不迷信书本和传统模式的李镇西,他的话很有意思:“对于《回延安》这篇课文其实相当多的老师学生都是不喜欢的”,但因为他是教材啊,所以“许多教师还得装出很有感情的样子给学生分析来分析去的”,简而言之,正是这种对名家的迷信、对教材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才造成我们的课堂很容易死气沉沉!

而在《公开课,请别再演戏了》一文中,我几乎是看到了另一位“清风明月”,为了达到预期的这个“完美”,我们在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同时”,也在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公开课,公开假,究其原因,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剥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在一堂让“自己比较满意”的语文课上,李镇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他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哪怕并不合预定的教学程序,结果如何呢?——整个教室里却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可是,李镇西接下来却说到:

“如果是公开课,我敢这样上吗?”庆幸的是,最后他这样说:“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读后感《教有所思》读后感》。

”以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为师,与朱永新、魏书生、姚思俊等为友。虔诚地学习,激烈地争辩,理性地批驳,实践中反思,李镇西最终成为李镇西,而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或者魏书生。

从书中,我读懂了一个教育家对生命的热爱,对使命的尊重,对事业的热忱,对社会的热心。而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没有夸夸其谈的理想抱负,只把这一切融入了日常的教学生涯中,凭借一支笔,一种思绪,倾注于纸上,把自己的教育情怀、人生体味用随意的“随笔”表现出来,李校长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追随教育大家,并不是做简单的复制,他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有个性的教育家。

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我们老师如果不把教育当职业,而当成事业,换个角度来看待一些教育现象,你会发现教育生活原来不那么苦涩,换个角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行为和表现,你会发现他们除了学习成绩差一些以外,其实他们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也许你的心情就愉快得多。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也能不断反思和总结,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相信日积月累之后,每一个老师都会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就的。

教有所思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 一 生命与使命同行。孙彦华。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 教有所思 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 教有所思 读后感。今天我看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 教有所思 一书,觉得其中文字说得非常有道理。在 教有所思 这本书中,讲了他的一些经历,讲了他的亲人 学生 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谈的都是他们的长处,他们对他的帮助以及他对他们的感激,整本书里几乎找不到指责 抱怨 除了后面几篇关于体制 腐败的文...

观摩大班半日活动有所思

本学期我们对大班进行了半日观摩交流活动,今天我 了大三班金老师的半日活动,了班级的环境创设 户外活动 晨间早操 集中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我都在不断的总结 比对 反思。户外活动丰富多彩 适合大班年龄段的身心发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活动量充足,特别是教师利用橡皮泥盖子作为陀螺,让我们感受到材料就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