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想

发布 2024-03-25 19:15:11 阅读 4553

拿到这本书,或许我们就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自性之光呢?如何点亮自性之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的问题会得到详细的解答。克里希那穆提在这书里写道:“这份光明是别人无法点亮的,不论那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

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没有人可以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来将它点亮。”在我个人看来,自性之光就如人心中的一股潜力,无形透明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我们可能没有发现过,就像有些疾病存在潜伏期一样,没有到显现的时候,你无法观测到它,无法感知到它。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光存在,它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发现,然后点燃,让它从身体中释放,大发光芒!可是我们又如何去点亮这股光呢?克里希那穆提主张通过完全认识自己,进行冥想来接近真理。

有人认为,“这就好象一个医生不给病人开药,而是让病人自己学习各种医药知识,自己研究自己的病,完全通过自己的意志让自己**。这对普通人来说怎么可能呢?要知道普通人他有吃药和看病的权利。

”确实,在看完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时,我同样觉得那是不大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在这个社会中,物欲横流、功名利禄可以说成了绝大多数人的追求,谁能够静下心来去冥想,去认识自己?即使我们不去追求富贵名利,我们淡泊一切,但我们好像仍会生活在自己制造的矛盾中,难以不被外界的事物影响。

就从“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这一点看,克里希那穆提希望我们破除一切的思想禁锢,从自己的心出发,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让我们人类自己的固定模式锁住。他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我们总是企图去改革,去发展自己,但是我们却又常常为常规束缚。我们常常为自己定下很多规则,我们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各种各样的规矩也就诞生了。

我们难以想象没有规则,我们这个社会会变成怎么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没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会如何。

大概我们都会这样想,没有了规则,社会肯定会一团乱,人们没有约束就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我们大概不会认为人在没有规则时仍能和谐相处,社会仍能够秩序井然。从书中,我领悟到这样一些想法:

规则是人定出来的,所以人约束了人自己。要点亮自性之光必须解脱,从思想中解脱出来。否则就会滋生更多的矛盾,更多的约束。

这个过程只有自己可以帮助自己,外力对于我们是没有作用的,内因是点亮自性之光的关键。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还要求我们要保持“心的寂静”。我们的心要“不负重担”,要“自由”“不较量”,这样才能冥想,才能够做到他所说的“全心全意的听”,才可以点亮自性之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变化了,人的心也在变化。人不断地给自己要求,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享受更多。所以,我们的心在情感上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的心负荷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憎恨怨嗔,我们的心超负荷了,因此常常躁动不安,聆听也就丧失了,不悦也就滋生了,烦恼也随之而来。试想,哪一天我们可以放下手上的工作,不管外面的事情,只是静静地躺着,听着自己心跳的声音,让心也清闲一下,那该有多好!只有心寂静了,我们才可以去全心全意地聆听,才能够冥想。

聆听,在别人眼中似乎很容易。但是仔细想想,聆听不只是两只耳朵的事情。聆听,需要用心。

只有用心地聆听了,才能进入冥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你自己有目的地去进入的,而是在全心全意聆听时不知不觉地进入。这个就像佛家所说的“空”的境界。

为了能够达到“心的寂静”、“全心全意地聆听”,我们就必须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活在善意里”。这个给我的启示是,活在善意里就会少了很多的恐惧、愤怒、悲伤、焦虑、寂寞、沮丧、忧郁等的不好的情感,那么心就会更容易地静下来。

可是我们人很难摆脱自己原有的心态和自己原有的压力,因此也就很难彻底的良善。同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良善并不是简单的的乖顺听从,也不是到寺庙里简单地去拜拜神佛或者向天祈祷。良善需要我们从自己的身上发掘,良善是一颗没有冲突的心,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勤勉和爱。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活在良善中,那么孔子的“大同社会”还会远吗?

世界还会硝烟不断吗?我们还会担心世界灭亡这一个预言吗?如果人真的能够良善,这个世界肯定会更美。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还提到了“潜意识的问题”、“秩序意味着美”。他说:“我们的人生,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在作战,虽然结婚、生子、功成名就,但内心或外在世界仍旧是个战场,无论在家里、办公室里、团体里、社区里,我们都在无止境地奋斗。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痛苦、恐惧、绝望、焦虑,巨大无边的苦难,时时笼罩着我们,这便是我们的'人生。也许有一小部分人已经观察到这种失序的状态,但并不企图寻找外在的借口,虽然外在的肇因确实存在。

也许这一小部分的人已经观察到,并且认清了这种失序的状态,他们不但在表层意识有了这份认识,而且在内心深处也产生了觉悟。他们既不接受也不拒绝这个失序、困惑、令人惊骇的乱象——包括我们自己内心的以及外在世界的。”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得之:

不是人们没有发现问题,而是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并无行动。我们有些人确实早已意识到这种失序的状态,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但是却没有什么人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改进。

口头的巨人,人们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成功地当选;而行动的先驱,人们总是弃之如鸡肋。意识中的糟粕倘若长期存在,那么我们就无法做到有序。无序也就意味着无美。

那么还谈何“心的寂静”、“全心全意地聆听”,更无法“点亮自性之光”。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提到了“冥想”,他认为只有通过冥想才能够做到“点亮自性之光”,才能够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他所说的“冥想”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一个人静静地进行沉思”,而是让我们的“整个意识活动静止下来”“内心存有空间”“建立生活的秩序”,当“一切活动都熄灭了,在那份空寂之中,只有巨大无边的静谧感、美以及不可思议的能量。

然后永恒的圣境就出现了。”在我看来,虽然“冥想”能够使得我们去心静,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忘却焦虑、妒忌、纷争等,建立一定井然的秩序,但是我觉得“冥想”并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我们要认识世界,然后去改造世界。所以,“冥想”过后,我们还是得行动。当一切想法在脑海里呈现过,没有行动,还是空话,还是纸上谈兵。

我们人类不大可能做到克里希那穆提那样的用“冥想”去改造世界,用“冥想”的察觉去带来秩序。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冥想”能够让我们揭露万物的起源。他说,“冥想”可以让我们突破一切的约束,跟万物合为一体,从而心中产生爱和慈悲。

“有了慈悲心,智慧也会跟着产生——但不是那种自恋式的聪明或是思想的智能,也不是从众多知识中产生的聪明才智。智慧跟知识是毫无关系的。”而我认为这种“冥想”的境界,我们平凡人根本难以达到。

既然难以达到,那么所谓这股“冥想”的力量也就无法被运用到实际当中,也许那只是一种理想的想法。用“冥想”就能去揭露万物之源,这似乎有悖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探求世界,改造世界都得从实际出发,并不是“冥想”就可以解决的。

而且我认为知识与智慧并非是**的,二者是有联系的。不能简单地说从慈悲心中生出智慧,而知识对智慧就一点用处都没有。倘若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冥想可以让我们与万物合为一体”“从慈悲心中能生出智慧”,那么我们还要去实践吗?

我们努力地去做到“冥想”,世界是否就会因此而美丽了?

读完《点亮自性之光》这本书,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如:如何让心寂静;不能迷信权威;如何活在善意里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改进。

当然我对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持不同的意见。读书就是这样,使人不断地思考、改进,但又不迷信权威,不被书给局限住。我们读书是为了增进知识,拓宽视野,而不是为了局限自己,给自己更多的规则。

科技之光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科技之光读后感 一 我看了科技之光后,那些神秘的非洲动物的捕食方法,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非洲豹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捕猎的方法,但它狩猎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成功的。非洲豹会选择比较容易捕获的猎物。它通过 和伪装来捕获猎物,抓到的时候尽可能的快而且无声无息,它偏爱用树木或白蚁墩为自己寻找...

科技之光读后感

科技之光读后感范文。科技之光读后感范文。科技之光读后感1 非洲豹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捕猎的方法,但它狩猎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的。非洲豹会选择比较容易捕获的猎物。它通过 和伪装来捕获猎物,抓到的时候尽可能的快而且无声无息,它偏爱用树木或白蚁墩为自己寻找有利地点,去观察并计划策略,它们是直觉性的杀手,只要一有动...

运营之光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运营之光读后感。文 樊大锤。重新拾起了看书的欲望,近期仿佛找回了小时喜欢阅读的感觉,无非就是小时候读的是名著,现在阅读的书籍更会选择对工作有益的。看了麦肯锡工作法与运营之光,发现这两本封面黄闪闪的书倒有一个共同点。更偏重于如何教你在工作内容中使用某些方法,偏方 一些。在书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