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应用题

发布 2024-02-16 19:00:09 阅读 9175

第十四讲最优化问题。

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曾积极推广、普及的“统筹方法”和“优选法“华罗庚曾利用数学知识创造许多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所破到的最优化问题,是通过适当规划安排,在许多方案中,寻找一个最合理、最节约、最省事的方案。

典型例题。 例1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开水切茶,洗开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用15分钟,洗茶壶要用2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要花20分钟。

为了使客人早点和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切茶了?

先决条件。这1分钟不能省,而洗茶壶、洗开水杯、拿茶叶等切茶的准备工作都可以放在烧开水的15分钟里完成。

解最省时间的安排是:纤细开水壶(用1分钟),按着烧开水(用15分钟),在等待水烧开的时间里,可以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水开了就切茶。这样一共用了16分钟。

例2 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00其千米有一个仓库,共有5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10吨货物,二号仓库存有20吨货物,五号仓库存有40吨货物,其余两仓库是空的。现在想把所有的货集中存在同一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输1千米需0.5元运费,那么最少要花多少运费才行?

分析要做到所花运费最少,必须综合考虑两个因素:(1)运走的货物尽可能少;(2)要运货物运输的路程将可能短。如果考虑第一因素,就要将货物集中在五仓库;如果考虑第二因素,就要将货物集中在四仓库。

比较这两种情况,选择运费最少的一种。将货物集中到五号仓库。

解 0.5×(10×400+20×300)=5000(元)

例3 a、b两批发部分别有电视机70台与60台,甲乙丙三个商店分别需要电视机30台、40台和50台。从a、b两批发部每运一台电视到三个销售店的运费如表所示。如何调运才能使运费最少?

分析该题中**量70+60=130台,需求量为30+40+50=120台。供求量不等,供大于求。由表可知,由差价可知,a尽量**给乙,即a给乙40台。

接着a应尽可能多地**给丙,即a**给丙70—40=30(台)。b**30台给甲,**50—30=20(台)给丙。按此调运方案运费最少。

解 30×30+70×40+(30×30+50×20)=5600(元)

例4 甲、乙两位沙漠探险者要到沙漠深处探险,他们每天向沙漠深处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以携带一个人24天的事物和水,如果允许将部分事物存放于途中,那么其中1人最远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二人都能安全返回出发点)

分析甲、乙两人同时出发向沙漠腹地进发,若干天后,甲返回出发地,这时甲和乙的给养都消耗了相同部分,甲将余下的部分平均分成三成,一份补足乙刚才消耗的给养,另一份存放于甲的返回点,自己携带一份返回,可见甲的给养平均分成了4份,而乙的给养平均分成2份。

解24÷4=6(天) 24÷2=12(天) 6+12=18(天) 20×18=360(天)

例5 有10个村,坐落在从县城出发的一条公路(如图,距离单位都是千米),要安装水管,从县城输送自来水供给各村,可以用粗细两种水管,粗管足够**所有各村用水,细管只能**一个村用水。粗管每千米用8000元,细管每千米用2000元。把粗管和细管适当搭配,互相连接,可以降低工程的总费用。

按你认为最节省的办法,费用应是多少?

分析首先考虑全用粗管,因为8000元是2000元的4倍,所有g之后粗管,费用将减少。在f与g之间不论安装粗管还是细管,花的钱一样多。在f之前如果不安装粗管,需要5条以上的细管,费用将增加。

因此,工程的设计是:从县城到g安装一条粗管;g和h之间安装三条细管;h与i之间安装两条细管;i与j之间安装一条细管。这样做,工程费用最少。

解 8000×(30+5+2+4+2+3+2)+2000×(2×3+2×3+5)=414000(元)

例6 仓库内有一批14米长的钢材,现要取出若干根,把它们切割成3米和5米长的50根。如果不计切割时的损耗,最少要从仓库最出多少根钢材?

分析因为14=3×3+5,所有把每根14米的钢材切割成3根3米和1根5米的最少料。但是这种“最优方案”会导致3米的大大多于5米的,不符合各50根的要求,于是应该想到13=5+5+3,即把14米的钢材切割成2根多5米的和1根3米的,每用一根钢材仅浪费1米的“次优方案”,这一方案中5米的多于3米的,因把“最优方案”与“次优方案”切割了y根。

按“最优方案”可得3x根3米的,x根5米的;按“次优方案”可得y根3米的,2y根5米的。根据3米的与5米的根数相等,可得:

3x+y=x+2y 得2x=y

因为3x+y=50,所以3x+2x=5x,解之得x=10,这样y=20,也就是说最少要从仓库取出10+20=30(根)钢材。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一问题及其解法,被中外数学家称之为”孙子定理“,也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例7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

分析这类问题的解题依据是:

(1)如果被除数增加(或减少)除数的若干部,除数不变,那么余数仍然是2.

例如:17÷3=5...2 那么17依次加上(或减去)3的倍数,余数仍然是2.

(2)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部,除数不变,则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例如 25÷3=4...3如果将23扩大3倍,余数也扩大3倍变成9(实际余4)。

本题所求的最小的整数要满足三个条件,解答时可先求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数,再依次增加条件,最终找到满足所有条件的数。

解解法一:(1)先找出满足:“除以3余2 ”的最小的数2,再依次加上3的倍数,余数不变:2+3=5,5+3=8...

(2)从中找到满足“除以5余3”的最小的数是8,我们再依次加上3和5的公倍数,仍然能满足前两个条件。8+15=23,23+15=38,..

3)上利数中满足“除以7余2”的最小的数是23.这是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最小的整数,如果依次加上的公倍,仍然满足这三个条件。

因此,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是23

解法二 (1)先找出能不被正处而被7除余1的数:15,能被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21,能被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70。

(2)题目中要求的数倍除得的余数分别是,用它们分别去乘,再把积加起来:15×2+21×3+70×2=30+63+140=233、

(3)233是满足条件的数,但不是最小的,从中减去的公倍数,使得差小于他们的最小公倍数105,这个差就是满足条件的最小的数:233-105×2=23

注解法一,小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解法二更科学、简明,但理解起来有难度。

例8 篮子里有若干只鸡蛋,每次去处5只,最最后剩3只;每次去处6只,最后剩下4只;每次去处7只,最后剩1只。篮子里至少有多少只鸡蛋?

分析本题与例1类型相同,鸡蛋的数量除以5余3,除以6余4,除以7余1.求篮子里至少有多少只鸡蛋,也就是求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

解 (1)“除以5余3”的最小的数是3,加上5的倍数……

2)从中找到满足“除以6余4”的最小的数是28,再一次加上5和6的公倍数……

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余1”的最小数是148.

因此,148就是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即篮子里至少148只鸡蛋。

例9 一个数被7除余5,被4除余3,这个数被28除余几?

分析先找出“被7除余5、被4除余3”的最小数,用这个数除以28的余数,就是所求的数。

解 (1)“被7除余5”的数有……

2)从中找出满足“被4除余3”的最小的数是19,用19依次加上7和4的公倍数28,可以得到所有符合条件的数。

3)因为19÷28的余数是19,其他符合条件的数被28除的余数也是19.

因此,这个数被28除余19.

例10 再一次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没3人一组,则多1人;每5人一组,则多2人;每7人一组,则多3人。已知与会代表人数350—400之间,就是与会代表的人数。

解:(1)“被除3余1”的数有……

2)从中找出满足“被5除余2”的最小的数是7,用7依次加上3和5的公倍数、.

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余3”的最小的数是52.

4)因为人数在350-400之间,所以用52依次加上和7的最小公倍数105;157/262/367、..

那么,与会代表共有367人。

例11 在500以内的整数中,除以4余3,除以5余2,除以7余4的最大数是多少?

分析先找出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再加上和7的公倍数的若干倍,找到500以内最大的数。

解(1)“被除4余3”的数有..

2)从中找到满足“被5除余2"的最小的数是7,用7依次加上4和5的公倍数、.

(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余4“的最小的数是67.

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140,67+140×3=487.

因此,满足条件的最大的数是487.

例12 在小于1000的整数中,除以3余2,除以5余2,除以7余4的数共有多少个?

分析先找出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再加上和7的公倍数的若干倍,找出1000以内符合条件的最大的数,将若干倍加上1,也就是满足条件的数的个数。

解(1)”被出3余2、被5除余2“的最小数,也就是3和5的最小公倍数加上2:

(2)用17依次加上3和5的公倍数、.

(3)上列数中满足“除以7余4”的最小的数是32.

(4)[3,5和7]=105,32+105×9=977

9+1=10,所以满足条件的数共有10个。

“一堆草可供8头牛吃6天,这堆草可供10头牛吃几天?",这个问题分成简单,因为草的问题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可以得到,可供12头牛吃:8×6÷12=4(天)

但如果将“一堆草”改为“一片正在生长的草地”,此时问题就复杂多了,因为草的总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假设其均匀变化)。这类工作总量不固定但均匀变化的问题称为牛吃草问题,由于这类问题首先由牛顿提出的,因而也叫牛顿问题。

应用题小学六年级复习用应用题

应用题 一 1.12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颗?每人分得这些糖的几分之几?2.把3吨大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吨?每份是大米总数的几分之几?3.有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 4,第二次用去全长的1 2,结果还剩下3米,这根铁丝原来的长度是多少米?4.有一桶油,第一次取出1 5,第二次比第...

六年级上册应用题应用题

单元应用题 1.看图列式计算。2.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粮多少千克?3.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周长280米,长和宽的比是4 3,这操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4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 乙丙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与客...

小学六年级应用题

教学内容。一 简单应用题。含义 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好一个问题组成,只用加 减 乘 除法一步运算来解答的问题。各种应用题都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组成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求得答案。题型练习 1 同学们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