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语文评价新理念的心得体会

发布 2024-01-10 17:10:09 阅读 6816

很长的一段时期来,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从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到各个学校的领导,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特别是升学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差与否的标准也是看学习成绩。管理者们把考试成绩作为甄别学生优劣,选拔学生进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唯一条件,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以考试代替评价。因而,评价内容上只注重课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意志、情感态度、目的习惯、人格兴致、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第二,过多地注重量化评定,注重终结性评定,忽略了质性评定和形成性评定,造成评价方法单一,使得学生的各个时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素质形成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评价中,他们总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根本无法参与评价过程。整个学期由始至终的出测验考试题、阅卷评分、质量分析等,全是教师作单向的评价活动。还有其他的诸如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等的评定,也均是如此。

学生由于不能主动参与评价,因而往往得不到在评价中应该得到的激励,弄不好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上陈旧的评价观念,造成语文教学的不良后果。语文教学陷入“形式训练论”的误区。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富有诗意的、充满审美情趣的、极具震撼力的魅力,体验不到整体语感,使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

中学毕业生写不好调查、总结、便条、书信之类的应用文,医学院毕业生写不好病历,文科大学毕业生写不好公文,工科大学毕业生写不好实验报告等现象极为普遍。再加上单一的标准答案的评定,使学生思维机械呆板,丧失悟性灵气,学生的个性主见、创造性被湮灭殆尽。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熏陶培养,使当今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情心,缺乏团队精神,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缺乏健全的人格。

所以,改革语文课程的落后的评价体系,树立新的评价理念,已成当务之急。这个新理念的根本点是倡导发展性评价。(华考范文。

一、以发展为本,淡化甄别与选拔,激发被评价者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新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传统的评价仅仅是考查学生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程度,甄别选拔出优等生、差等生;仅仅是检查教师在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的达标指数,甄别选拔出优等教师、差等教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无限丰富,使得课堂上仅仅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做法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光有表面“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还不够,还要有强劲的实践能力、优秀的思想品质、潜在的创新意识。

这样,评价就应该立足于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进步,得到发展,成为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同样,评价也应促使教师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学能力、思想方法、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很注重评价的目的不纯粹是进行甄别与选拔,更主要的是促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的发展。

二、坚持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内容上看,语文课程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是联结在一起的,彼此不能割裂开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只重视阅读与写作,这样做是片面的。还应对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从性质上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评价就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三、将注重结果的评价重心转移到注重过程评价上来。

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过去很注重学习的结果,考试得多少分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因为管理者们对师生的评价实行的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看的是考试的结果——分数,其他方面很少考虑。于是,教师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估计不考的内容,如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操作实践等就不讲、不训练;对估计要考的内容,则给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

有时,为了赶进度,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教师满足于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考试得高分,至于问题解答的思路、规律、过程,学生了解了没有,教师则漠不关心。结果是,学生成了机械的、被动的接受机器,没有思维,没有推理,没有假设,没有想像,没有个性,没有创新。

高分低能,高分质差,比比皆是。不言而喻,仅仅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祸害不浅。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很简单,把评价重心由结果评价转移到过程评价上来。因为结果与过程相比,过程恰恰才是最重要的。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是科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培养科学**的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气候下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国力鼎盛靠的就是这个。

毫无疑问,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把目光紧紧盯在结果评价上,更应该注重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评价上,即形成性评价。

当前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实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过去被动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改革,意义深远。从这一点出发,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所有的语文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勤于动手,互助合作,砥砺能力,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因而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在看到结果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研究的过程。比如,组织学生**诸如环保、气象、运输、服饰、饮食、名胜、名人、诗文、动物、工艺等,我们应该着重评定学生**后得出结论的形成过程。怎样策划,如何组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辨别整合,形成结论,总结反思等,均是教师给予评价的重要内容。

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整合知识、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与创造潜力。这才是人最可宝贵的。

形成性评价的典范形式之一是成长记录袋评定。

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指搜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情况。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自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语文成长记录袋记录的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的过程与结果,如**、总结、作文、反思、读书报告、竞赛获奖资料、专题设计及其解决方案、结论等。它的意义在于显示出所有的学习活动过程,反映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全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潜质的真实体现。

根据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格莱德勒的分类,将档案袋(即成长记录袋)评定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理想型,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生的反思。

比如说,让学生进行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是为反映改革开放给自己家乡带来巨变这一历史变迁举办**展。这一计划的产生、设想、实施等的文字资料的记录材料,是“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然后,学生将自己所拍摄的反映家乡变化的各种**或自己的绘图、**,以及相应的说明文字展示出来,是“系列作品的汇集”。

最后,学生总结活动过程的体会、达成的目标及不足,是“学生的反思”。这些就构成了理想型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当学年终结时,最后一份作品产生的过程记录、反思以及完成的作品,就成为学生成长过程永久记录的一部分。

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经常讨论语文活动作品的进展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了解得更为真切清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评定由此实现了与课程、教学的组合。这样的评价较为科学合理。此外,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评价更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地释放自己最大的潜能,以便能在语文学习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四、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方式多样化。

过去,要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唯一的评价形式是定量评价。“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泰勒及他的学生布鲁姆等的目标取向的评价对我国的影响相当大,各校把语文教学的各种预定目标,比如期考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考取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人数,甚至各种竞赛获奖的目标等制定出来,然后看教学的结果是否达标,并从一组组实际数据中反映出来。这种定量评价比较简便易行,一目了然,好操作,有它可行性的一面。

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小。它把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简单化了,忽略了师生的一个个鲜活的不能取代的个性,忽略了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然后再用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去判断活生生的人,这是很不科学的,是非常片面的。

定量评价反映在具体操作上,唯一的手段是考试,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有点欠妥。考得81分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比75分的学生要高?

不一定!一位老师在讲《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根据教参将”江枫渔火对愁眠”解释为“诗人对着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难以入眠”。班上的一个学生对此提出疑问:

听说苏州没有江,没有江,也就没有江边的枫树。老师支持他进一步**。放假了,他随父亲旅游到了苏州,发现苏州真的没有江,倒是有两座桥:

江树桥和枫桥。河边也没有枫树,只有梧桐树、槐树、柳树。他问一些老爷爷,老爷爷回答说没有枫树。

回到学校,他到图书馆借看有关生态与植物方面的书,书里也讲枫树不能生长在江边。因此,他认为教参的解释肯定错了。于是他提出自己的解释:

“江树桥、枫桥与渔船上的灯火遥遥相对,诗人满腹忧愁,难以入眠。”

我们为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专家,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的精神喝彩,也不能不认为这位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发展潜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要比那些只懂得死记硬背而考得高分的学生不知要强多少倍。可见,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是不够准确的。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评价会导致师生片面追求分数,抛弃了情感、心志、思维、研索、创造,会导致那些分数上排在后面的学生感到整日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自尊受到伤害,情绪受到打击,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从此消沉厌学,甚至辍学。

这就与全面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素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为了科学地评价师生的教与学,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实行定量评价的同时,要运用定性评价,但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定性评价,就是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用激励性语言提出具体的改正建议。平时,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表现,以鼓励、表扬为主,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实,近30年来,很多国家都采用这种评价方法。

比如在英国,教师就常常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对学生采用激励性评语,作出激励性的评价。

五、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目前,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世界很多国家注意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管理者是评价主体,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和家长也是评价主体。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民主。

比如英美等国,学生和家长可以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教师对自己作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进行申诉等。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也扮演评价主体角色,学生多人组合对教师作出开放性的评价。教师也可以对管理者给自己所作的评价结果陈述自己的意见。

这里就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的心得体会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个人认为 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 授业 解惑也 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以高深的学识为基础,正所谓 学高为师 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认同感 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知识发展...

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心得体会 可打印

衡德小学任倩倩。一 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 教 不重 学 中解脱出来。新课程 纲要 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

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

一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观摩学习中,授课的三位老师都采用了自主 学习模式。在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学习中,有的看书,有的同学之间相互 问题和研究问题。在同学们对问题进行 并形成几点共识之后,再由几个同学代表大家发言,提出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课堂上同学们再对集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