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与美最近的距离》读后感。
身为一名教师,每每次看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都会发自内心感到一阵喜悦。因为他们身上有着满满的活力,有着天真的美好。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热爱,而我也希望能带领着孩子们遨游语文这座大花园,带他们在语文当中领略文字的美丽,领略世界的丰富,领略人性的美好,也希望能通过美好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但是到底要如何把这一点做好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在读了《课堂,与美最近的距离》这本书之后,我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对于该如何将美育渗透进语文课堂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此之前,我也尝试过美育与语文课堂的结合,但效果并不明显。在阅读完书本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往我总是认为,只要在合适的时机借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将我所需要传递的观念讲述出来,就能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达成教育目的。
但是书中的例子让我意识到,有效果的美育课堂其本身应该就是美好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美育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课堂,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上显示出来,让学生全方面的感受它,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附加部分生硬地拼接在课堂之中。书中的论述启发了我,让我明白想要打造优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充满美的体验,需要做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统一,需要带领学生深刻挖掘课文素材本身去理解各种美学内涵。教师在创设课堂时还需要能细致入微的分析出课堂内容当中的各种美学元素,包括物理上的,比如美景、美文、韵律,以及精神上的,比如各种传统美德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并通过课堂活动去发散和放大这些点,带领学生感悟和触摸这些美好,并启发他们进行思索,最终将这些课本上和课堂中呈现的美好内化成自己的核心素养能力。
因此要想打造出一个美好的课堂,我们先要结合课本进行分析,明确我们的语文之中究竟蕴藏着多少种美好。我认为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琳琅满目的自然美。自然美就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既包括了景物的美好也包括了动物和人的美好。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蕴藏的自然美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通过对课文的归类和分析,这些自然美主要集中在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描述上,也有部分对于植物和动物的描写。对于这种自然美而言,课堂教学当中除了能通过这些景物自身不同风格的审美观感引导学生形成正常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之外,还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点是通过强调自然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这些选文,语言优美、诗情画意,充满神奇色彩,令人神往不已,如《望天门山》、《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面对这些秀美山川,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对中华大地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呢?因此教师面对这类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要进行适当拓展,比如通过幻灯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风光,形成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感。
第二点是通过强调自然美示科学或人生哲理。一部分课文以自然景物为依托,展现大自然对人们的启迪,如《花钟》,不仅展现了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而且向学生们介绍了不同花朵开放的时间以及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揭示了自然科学哲理,再比如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昭示学生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才能对事物有全局、实事求是的认识。面对此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事物本身去感受其中蕴藏的哲理或者精神,重视学生的观念养成,多通过课堂讨论和发言等形式让学生们广泛交流,为他们的人格健全起到铺垫作用。
总之,自然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它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赏心悦目,丰富日常生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磨砺品性;此外还可以给学生以科学或人生哲理的启示。
二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美。所谓的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或社会事物的美。我认为,社会美是指人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品德、科学哲理美,是语文教材选文中最重要的美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选文之中,蕴藏社会美的选文可以占到接近一半的比例。我任务,社会美占比如此之大,如此重要,是因为社会是人创造的,以人作为主体的社会复杂而多彩,因此社会美也就呈现出千姿百态。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当中社会认知和社会能力也是不用刻获取的一部分。
而课本当中的选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凝练着许多生活经验,渗透着丰富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展现着着值得学习的具有优秀品德的人,蕴含着人类科学创造的成果和规律,相当于将大千世界各地的人和古今中外千年的事汇集在一起呈现在学生眼前,极大程度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从范例当中获取人生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在此类文章当中,教师可以强调美好品质,鼓励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例如,《掌声》讲述了小女孩英子的故事,她由于身体残疾而自卑、忧郁。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不得不上台讲故事,她本以为同学们会毫不留情地嘲笑她,想不到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此,英子变得自信开朗。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展现出“爱的掌声”和鼓励的巨大力量,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其二,强调美好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例如,现代诗《繁星(一五九)》,以比喻的方式把自己比喻成鸟,把妈妈比喻成鸟巢,从“自然界的风雨”逐步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妈妈的怀抱永远是最温柔的港湾。
它反映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使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此类社会美的丰富程度很高,与生活的贴近程度也很强。因此在创设课堂上教师可以多注意环节设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印证并强调课文要传达的观念,打造充满人文美感的课堂。
第三是精巧别致的艺术美。艺术美选文大类主要是各种艺术创造蕴含的美育因素,或是过程,或是结果。可以说艺术美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包括文化及工艺,如《元日》、《清明》、《纸的发明》、《赵州桥》等选文。
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能够感受春节的辞旧迎新和清明时节的孤寂,了解“造纸术”的进步与发展,认识赵州桥的精巧,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当前教育背景下,艺术美相关的文章在小学当中占比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顺序所导致的,学生的审美心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艺术美的抽象程度偏高,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师应该尽量设置得新奇有趣,并结合**资源或者**等将抽象的美具体化,呈现在学生眼前,并细致讲解帮助学生领悟和讲解。
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注重其发散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比如安排课外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索。
语文当中蕴含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当中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打造与之对应的美好课堂,实现相应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强调自然美的课堂当中,就可以多通过朗读的方式感受体会文字和内容的双重美感。通过朗读,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体验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节奏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等,不断超越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审美素质的发展。
而在强调社会美的文章当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形成对事物的良好态度,学习优秀的个人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素养。在艺术美当中就应该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尽可能将文章叙述的内容通过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领悟文明。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离美最近的地方,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发掘其中的美学教育元素,并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达成美学教育。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所有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当中领悟美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同样美好的人。
零距离美国课堂读后感
零距离美国课堂 读后感。芦北小学朱英杰。王文,赴美前任教中学英语多年。赴美后经过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不但获得了美国休斯顿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硕士学位,考试成为美国执照教师,并持有美国教育管理及中小学校长资格执照。拥有包括天才教育,特殊教育,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esl 电脑技术应用在内的四个教师执照,在美国小...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读后感
带着目标上路。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小雨击打在树梢上的声音,仿佛积蓄了它所有的力量,只为击打下那调皮的虫儿 瞧,院落前那含苞欲放的花儿迎接春风的姿态,仿佛积蓄了它所有的力量,只为能够装点大地 想,茧儿中那即将破茧展示自我的蝴蝶,仿佛积蓄了它所有的力量,只为能够华丽蜕变 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在不断努...
怜悯与善行之间的距离读后感
读后感 怜悯与善行之间的距离读后感。我读了一篇 怜悯与善行之间的距离 感到了不管你怎样同情别人,别人是怎样还是怎样,而善行是你帮助了他,让他的心情或对你的认识会有变化,而怜悯是远远达不到的。那篇文章说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个老人独自在凉椅上,周围的人只是在怜悯并未给老人帮助,而只有一个中年人,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