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5:59 阅读 3375

《守望的距离》读书报告。

法语系龚志芳 0131105052

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一书,共有十四辑。这本书中收录了作者的各个阶段的散文,讲述了作者生命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在本书中,先生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

先生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热爱生活的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作者的感性的思考或多或少会产生些共鸣。

全书,周国平先生都向我们展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或者是读者有意,总觉得先生许多的精妙的比喻暗示着生与死的问题。如文中一章等的滋味中便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一个点上停了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

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我认为这是我们由生到死的一段旅程,我们作为个体是一辆由起点开往终点的列车,终点在**,由我们来决定,但是我们旅途的时间长度已经注定,这是一段由生到死目的模糊的旅程。

生死就是被我们的地图上不断前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像作品《等待戈多》中的那两个流浪汉,对于他们,人生就是这样,既难活,又难死,既有希望,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还是不明所以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得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这里的戈多是谁,谁也说不清。在我看来,他可能就是死亡。

在生命旅程中,人人都在等待死亡,但是,人人庸庸碌碌,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

作者还对**死亡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即所谓“未知死,焉之生”。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人只有一次人生。金圣叹对这种想及死的无奈心境作过生动的描述:

“细思我今日之如是无奈,彼古之人独不曾先我而如是无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数计矣。夫古之人之坐于斯,立于斯,必犹如我之今日也。

而今日已徒见有我,不见古人。彼古人之在时,岂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无奈,故遂不复言之也。

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在雪莱的一篇散文中,我们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儿搀扶下走进古罗马柯利修姆竞技场的遗址。他们在一根倒卧的圆柱上坐定,老人听女儿讲述眼前的壮观,而后怀着深情对女儿谈到了爱、神秘和死亡。

他听见女儿为死亡啜泣,便语重心长地说:“没有时间、空间、年龄、预见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让我们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当作一件平凡的事来想吧。

”这些是哲人方能达到的坦然面对死亡的境界,一个正常人,对于死这个很忌讳的话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作者历数古今圣贤们提出的让我们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概括而言,不外乎是生命的虚无。但是这也是一个最没有说服力的理由了。

现在无路可走了。我只好回到原地,面对死亡,不回避但也不再寻找接受它的理由。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决不可能发掘出正面的价值来。但是,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它使我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一切遭际,其中包括作为生活事件的现实中的死。如此看来,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作者讲了那么多,最后也没有教会我们勇敢面对死亡,但是我们从中获得了思考死亡的勇气,也理解了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

对于死的苦恼,必将牵连着对于生的喟叹。不知生,如何愿死。作者谈论诗人和哲学家们,这是一群不断开启生的意义的人,却也可说是某种程度上最不会生活的人。

超脱的诗人,心灵与哲学相依相存,但是很多时候就像是没有长大的孩子打量这个世界。这中提出了一种生活态度便是“游于物之外”,或许我们更加通俗的解释是距离产生美。世间万物,不要执着于去拥有,这样才能得到心灵的超脱,获得发现生活美的无限原动力。

美感无往而不可对象化。“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万物皆美。

人的执着与超脱, 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在于没有狭隘的占有欲望。作者在谈到生的问题是也十分强调分寸的把握,孔子的洒脱在于他对生活各种事物的模糊化。君子不器,君子不仁。

万事无绝对。接着,还有对生活的烦恼与欢欣的另类解读。 伟大的幸福正是与巨大的痛苦相对抗所产生的崇高感。

热爱生命与贪生怕死不可同日而语。一个真正热爱生命并且对于生命的苦恼有着深切体验的人,反而会升到一种超凡入化的境界。这是对处在生命沙漠中的人的一股清泉,重新审视生命的苦恼与艰辛。

创造赋予生命的意义是真实的,因而它对生命的苦恼的战胜也是真实的。

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对于生死, 事实是:我们必将殊途同归,所以我们别无选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 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作家周国平的散文集。书中阐述的是周老师对于生活中小而可见的事情所思考的自己的看法。每一篇,都表达了周老师经过岁月磨砺后对于世事的看法,每一篇,对于我们而言,都是金玉良言,值得我们深深的感受与领悟。或许作为刚升高中的我们而言,哲学似不是我们能在初中就深入接触的一个全新...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 读后感。守望的距离 是一本关于人生的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 爱与孤独 执著与超脱 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经典示例

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守望的距离读后感。说实话,这本书在我翻开的第一眼就被画上不适合自己的标签,他太深,太远,也太超然,正如历代英豪观天下大势,尽管朝代更替,王朝覆灭都是不可逆转,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