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读后感欣赏

发布 2023-11-22 17:00:02 阅读 1177

相信很多朋友在读书时代都学过《齐桓公伐楚》这篇文章,文章出自《左传·僖公四年》,主要讲述了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大军攻打出国的故事。网友们对这篇文章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一起来看看吧!

人说“春秋无义战”,此篇文章则是一篇很好的证明,所幸,由于屈完的巧妙应对,没有打起来。本来,恰如楚国使者所说,齐楚“唯是风马牛不相及”,只是由于齐桓公想称霸,自恃自己的强大,裹挟诸侯之师,在打败蔡国后,便兴起了讨伐楚国的念头。所谓“伐”,便是大张旗彭,堂而皇之地攻打,那么便需要理由。

可是有理由吗?肯定会有,不然就不会来“伐”。又能想出什么理由呢?

理由有二:其一是楚国“包茅不入”,故而来“征”;其二是“昭王南巡而不复”,故而来“问”。但这两条理由却十分牵强。

首先,自周朝东迁后,周王室日渐衰弱,“周贫且微”,周天子地位已经沦为诸侯,估计一般的诸侯可能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只是徒有“天子”的名号而已,按《鲁仲连义不帝秦》里所说,即“诸候莫朝”,相信欲称霸诸候的齐国更不会把周室放在眼里。连自己都不尊敬周王室,又何必强求其他诸候去向周王室朝拜、纳贡呢?

第二条理由更属荒唐了。“昭王南巡而不复”,更是与。

楚国毫无干系,纯属“自亡其身”。用这个理由来攻伐楚国,岂不荒唐?

都说《左传》里的外交辞令写得相当好,通过此篇也可以看出端倪。在这篇文章里,楚国在外交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有理有节,不卑不亢。

当楚国得知齐国要来攻打自己时,便派出使者,主动出击,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那便是我们两国毫不相干,你怎么能进入我的领地?这里没有用“伐”,算是委婉。当齐国摆出自己的两个理由,证明自己是据理攻伐楚国的,使者应对得十分恰当。

包茅未纳贡,是我们的错,我们纳贡就是了;昭王南巡不复,那可真与本国无关,你们去昭王溺水的地方问问就是了。对这两条理由的问答,可以说是有力地驳斥了齐国的理由的无理。

然而齐国想称霸当盟主的野心没有因此而消除,军队继续前进,这时屈完出场了。

这是楚国的第二次应对之策。齐国这时也露出真面目了,他们告诉屈完,来就是想让楚国参盟,齐国当盟主,且陈列诸候的军队,大有炫耀肌肉之感,但楚国也是应对得有理有节,进退自如。那意思就是你若好言来劝,也即所谓“以德绥诸候”,会服,但若以武力,那么楚国有天险在,何惧你的武力?

经此唇舌之争,一场战斗避免了,双方均称心如意。齐国是达到了结盟当盟主的效果,楚国是避免了一场战。

争,获得了和平。皆大欢喜!

《晏子使楚》读后感

晏子使楚 读后感。晏子使楚 读后感五篇。篇一 晏子使楚 读后感。读了 晏子使楚 我深切地感受到晏子高贵的品质和精妙的语言艺术。他凭着自己铮铮铁骨,面对楚王的讽刺,或义正辞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充满了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不仅令楚王连连败阵只得认输,也让我们后人啧啧称奇。我们平时说话,也要注意突显...

晏子使楚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子使楚读后感 精选5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 晏子使楚 读完后我深受感触。这个故事是根据 晏子春秋 改写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与楚...

《晏子使楚》读后感

晏子使楚 读后感。晏子使楚 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被晏子一一挫败。晏子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楚王,赢得了楚王对自己的尊重以及齐国的尊严!晏子是多么勇敢 机智啊!我曾想过如果自己是晏子,面对这样的事,会怎么样?结果我的第一反映竟然是腿软?晏子在那种情况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