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时光荏苒,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现如今从事专业,我想除了坚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领悟和学习古人的经典作品。
对于学习书法而言,临摹与创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观念和体验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效果。
谈临摹,必须先清楚临摹的目的。临摹是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是技艺的学习,风格的吸收,同时更是艺术感觉的积累和提升。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其潜在的艺术感觉,孩童写字有他的自然天趣,**初习书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级的,需要通过磨练和打造来提升,使之最终成为一种高境界的自然天成,临摹便是磨练和打造的最好方法。
通常学书者都知道临摹有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我认为实临是基础,它能够为以后的博采提供扬弃的标准,因而也是最为关键的。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早年的阁贴临书有这样一个评述“如灯取影,不失毫发”。
“如灯取影”以字面含义来理解,似乎与复制、拷贝意思相近,灯下取影显然是形容临摹过程中对范本点画形廓把握的精准无误。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临摹标准,人们对它的取舍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者以“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他神”和“吾神”的相互独立来强调艺术个性的张扬,认为“如灯取影”不足取,它无非就是文人笔下的渲染和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罢了,他们认为对于习书者而言,临摹无需苛求点画的形似。
但我认为,“灯下取影”的对象是为历史所检验,为人们所公认的经典,能做到“灯下取影”般的精准固然很难,但却必须是我们努力追求和认真实践体验的目标。
以个性狂飙而引领明末书坛的“字林侠客”徐渭对临摹之法有这样的判断“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所贵详谨,精意摹搨,凡肥瘠工拙要妙,俱一一穷之,不失古人位置之美”。虽然这里徐渭强调的是摹书,可见他对古人书法精准体验的重视。清代王澍在《论书心语》中更有“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的论述。
对经典“如灯取影”地实临正是我们与古人真正相消息的最好方法,其目的是“意与古会”。在某种程度上,书法的经典实临与西方绘画的素描写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素描是西画用以提高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能力的主要手段。
它要求通过精准刻画物象来达到传物象之神的目的。而书法的实临也绝非是简单的点画模仿和造型复制,它需要我们在追求与经典点画的相契过程中,掌握观察对象的方法,通过准确刻画点画的粗细、长短、方圆,在运笔的徐疾、收放、含露、提按之间来体验其中心、手、笔三者之间沟通、会意的感觉,努力与古人神交会通,寻求艺术的共鸣。实临不仅仅是对一种风格的学习,它更是积累。
这种积累的深度和厚度以及有效性是以对经典把握精准的程度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以点画相似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以点画相似为基础,临摹者即便自认为有感觉,那也很可能是主观的臆断。
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相互间如果水平相当或者相互甚为了解,话题便能展开并且深入,否则只能是客套寒暄,而难以产生思想的火花,甚至南辕北辙。
创作这一概念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是当代的产物,实际上是当下人们生活与书法逐渐远离,而更多是与之在展厅相会的产物。如今人们为书法创作设计了很多方法,体现了鲜明的当下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设计”往往很难再现艺术的真正内核,展现“书为心画”的真实,习书者也始终困惑于临摹与创作的脱节。我认为书法创作应是书写者由积累而逐渐自化的艺术表现。
从书写的技法层面上来讲,应是一种书写习惯动作的流露;从艺术表现而言,则应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流淌和艺术品位、文化修养的凸显。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创作中的书写技法,它不是**于一种经典风格与另一种经典风格的简单而生拙的叠加,而是**于对各种经典“如灯取影”般的专精和博彩后的感受和积累,是多少次“意与古会”的结果。
这些感受积累与创作者的修养、品格融为一体,成为其身体的内在成分,它的呈现才可能是真正自然地,“书为心画”的艺术价值才可能重回我们的书法创作中来。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篇一 书法心得。和书法的那丁点事。书法,从文明需要它的那一刻便诞生开来,接触书法是从小学三年纪开始的。当时是在农村上的小学。地方风俗中每逢村里有人喜庆结婚总是要请当地毛笔字写的最好的过来写上很多的对联。在写对联的过程中又总是围满人群。执笔者总是受到众人的尊敬与认可,好不羡慕。三年级时老师就在每周三下...
书法理论与创作心得体会
作者 周碧。文艺生活 文海艺苑 2015年第07期。摘要 书法作为中国数千年的古老艺术,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人的摸索在形成各种书体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书家的学书心得,尤其是自汉魏以后,作品落款中的只言片语 咳硾叽珠如一颗颗散乱却耀眼的明珠作为珍贵的书论资料成为书法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内容。关键词...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三
人们熟知苏东坡的一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实,东坡还说过 有道而无艺,那么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一挥。都是学化于才 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 为了画好昆虫 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