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心得体会三

发布 2023-10-07 21:50:05 阅读 2257

人们熟知苏东坡的一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其实,东坡还说过:

有道而无艺,那么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

其辞脱口而出。

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

一挥。都是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为了画好昆虫、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

老人的画,那几片叶茎,看似粗暴随意,却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动一点点都不行。这些,充分说明。

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

傅山说。宁真率、毋安排。

不是说不要谋篇布局、意在笔先,其意应是。

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

徐青藤的这句话透露了天机,正像韩退之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草色遥看近却无。

东坡论书。无意于佳,乃佳耳。

学习书画的人,没有不想自己的笔下呈现佳作的。长期艰苦地学习训练正是。

有意于佳。的真实写照。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来说,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笔交融,心手两忘,从而造就真正的佳作。

有意于佳。只是根底,无意于佳。

才是境界。一个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而改变初衷讨好买主的作者,他丧失了艺术家最为珍贵的东西,又怎能产生真正的佳作?刘熙载早已指出,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

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处,而在其无意处。戴熙说:

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

陈曼生也说:

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

有时,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战术上,虽属锦上添花;在战略上,已是画蛇添足。

即便是优点,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也会变质变味。恽南田论画。

习气者,即用力之过。

强调。宁恒见缺乏,毋使有余。

正是这个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时并不阻碍作品整体的成功,恰如黄庭坚所言:

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中国书画注重功夫,熬出来的功夫。宜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学生抱怨老师:

您老是要我夯实根底,别人的墙已经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岁月的力量不容无视,《书谱》所谓。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哲理深刻。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几年、几个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艺术学习、艺术创作和艺术开展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违背规律的催长、

打造。和走捷径,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从较长的时间看,书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好比接力赛,更像是。

马拉松。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能打破纪录者更是寥寥。那些开始不久就在领跑的选手,往往难以。

领。到最后,甚至难以跑到终点。有人说。

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

不无道理。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陆游在《学书》一诗中说得好:

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

要想真正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不计较一时一事,而能够。

咬定青山不放松。

坚持不懈、自甘寂寞。

书法创作心得体会

篇一 书法心得。和书法的那丁点事。书法,从文明需要它的那一刻便诞生开来,接触书法是从小学三年纪开始的。当时是在农村上的小学。地方风俗中每逢村里有人喜庆结婚总是要请当地毛笔字写的最好的过来写上很多的对联。在写对联的过程中又总是围满人群。执笔者总是受到众人的尊敬与认可,好不羡慕。三年级时老师就在每周三下...

书法临摹与创作心得体会

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时光荏苒,学习书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现如今从事专业,我想除了坚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领悟和学习古人的经典作品。对于学习书法而言,临摹与创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习书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观念和体验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效果。谈临摹,必须先清楚临...

书法理论与创作心得体会

作者 周碧。文艺生活 文海艺苑 2015年第07期。摘要 书法作为中国数千年的古老艺术,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人的摸索在形成各种书体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书家的学书心得,尤其是自汉魏以后,作品落款中的只言片语 咳硾叽珠如一颗颗散乱却耀眼的明珠作为珍贵的书论资料成为书法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内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