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需要,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近段时间,有幸阅读了教育家李镇西写的《教育为谁》这本书,感触很深,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这本书围绕教育的原点和初心展开讨论,倡导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朴素的教育。书中还提到:
学生的需要,就是教育的出发点。通过数次阅读,让我感觉作者的许多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运用。
首先,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懂得了:教育,从来就没有捷径。
该书中提到:教育,从来就没有捷径,更没有“亩产万斤”的神话。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中小学都在学习“洋思模式”,试图照搬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立即提升”。
一时间,全国有好多学校领导带着一线教师去“学习”、“取经”,然后回到学校把学到的“洋思模式”拿来套用。学习完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又发现:这“洋思模式”到了自己的学校却不管用了,并没发挥出预想的那样神奇效果。
然后到了本世纪初,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又成为全国中小学教育界热捧的“神话”。杜郎口中学把“小组合作”应用到“极致”,教室前后左右都是黑板。学生在黑板上板演、讲解,学生互相讨论。
在这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在一边观赏的“导演”。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看了“杜郎口教学模式”以后,都仿佛“眼前一亮”,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捷径”。于是乎,很多学校也模仿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把学生的座位排成“面对面”,便于小组内展开讨论与合作。
可是,正当大家期待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时,我们又一次失望了。我们并没有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反而学生的“面对面”导致课堂纪律的涣散,放手让学生去讲解导致很多学生“一知半解”。
从对“洋思”的模仿到对“杜郎口”模式的膜拜,都说明了我们有很多教育者在试图追求教育的捷径。可是,事实证明,在教育方面,绝对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应得的教学成效。
其次,我真正明白了:教育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自从本世纪初在全国中小学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仿佛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无论哪节课,都要追求学生的“自主**”。与些相适应的,是接下来的公开课上的“花样翻新”。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上台表演小品、学生讲解题目等等。
总之,如果你的课堂不弄出一点花样来,好象就成了“走老路”、“无效课”。再加上如今多**的运用,更是为我们的公开课增添了很多华丽的色彩。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有几位老师平时也是如此上课的呢?
可以说,几乎没有。
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不用多**、没有小组讨论,也可以照样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让学生去边看书边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量照样很大。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发现新的问题,这也是学生的主动**过程。
我认为,我们的教材实际上就是最好的学案或者说是导学案。可是有很多学校的决策者,去要求教师自己去编写所谓的“学案”、“导学案”。试想,教师的“一个人”能与“专家团队”匹敌吗?
撇开书本去自己搜集整理一套学案来,不但不能使教学效果更优,反而会影响学生探索的最佳思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最后,引起我对现实的思考:面对眼前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要坚守良知。
我认为,学生不仅需要书本上的一些文化知识,也需要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教诲。有的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也不知如何管,特别是对党和**都极为关心的贫困生、单亲学生、留守学生等特殊学生,置之不理、不管不问,把教书育人的天职全然抛之脑后。
极少数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社会与单位的矛盾冲突,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带到课堂上,学生成为其泄愤的工具或施虐的对象,教师成了学生心目中的“魔鬼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羞辱学生,体罚甚至变相体罚。有些教师从实用的、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把从事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抱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上班就来,下班就走,有课上课,无课走人,把教学工作仅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进行简单重复而已,缺乏激情,课外辅导、因材施教,这些基本的职业要求对他们来说都成了过高的奢望。
少干工作讨价还价,缺失奉献精神。部分教师忽视细节,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上课浓装艳抹,穿着时髦,却教导学生如何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上课却迟到早退,要求学生重义轻利,自己却为蝇头小利与人争吵,不注意公众形象,语言粗俗,随地吐痰,满嘴酒气。
有的教师以纯“功利主义”的观点对待本职工作,乱办班、乱收费、乱订资料等行为成为公开的地下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暗暗从事第二职业,授课敷衍塞责;把本应在课堂中完成的工作,留在课后来做,美名其曰义务补课,好处是有可观的补课费。
总之,通过对《教育为谁》一书的阅读,引发了我对教育的很多思考。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无论我们的教育如何改革,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该书中所提到的这句话:学生的需要,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
读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 的心得体会。假期里,按学校要求我认真批注阅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 爱心与教育 一书,李镇西老师在书中生动具体的列举了自己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优生的培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样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背后隐藏着 一颗为人师表的爱心与执著,耐心与机敏,当然,在书中作者还不...
读李镇西心得体会
读李镇西 教有所思 心得体会。梁华芹。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有简单地应付。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 一个个跳动的生命,有时显得那样的无动于衷 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职业的责任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对教育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已显得有些迟钝了。行走在教育...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读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 心得体会在暑假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李xx老师写得 爱心与教育 这是一本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一则则深动感人的故事。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手记,让我思考到这样一个问题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古今中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