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从教师自身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就书中就一些建议谈谈我的心得体会。首先谈谈教师自身方面:
一、教师要有静气。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人一生匠气,只知机械的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在他们眼中,工作仅仅是需要完成任务的,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搜取营养。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教师要的是静气。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气就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这使我体会到,作为教师,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教师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教师自己。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读几本好书,参照比较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他不仅从克服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的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郑杰这一句话说的很经典。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过来,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教师的教育工作也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教师应该做怎样的选择?
是退缩,还是前进?
书中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什么叫成功,怎样才有成就感?读了这本书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只有我们在遇到某些困难、挫折的时候,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成绩,这才是成功,才有成功感。假如我们的道路是一路平坦走的过来,轻而易举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也许会有满足感,但是我们并没有取得成功,没有成功感。因为没有经过我们努力取得的成绩不是我们真实的水平,并没有发挥我们的潜力。
“把困难当作机会”,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我相信也许教师的事业将很快步入轨道并蒸蒸日上。
三、“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苏格拉底说:“在所有的事上,凡是受到尊敬和赞美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谴责的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的赞扬,就当努力对你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
其实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必须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
读了这段话,使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做受人欢迎的人,做有丰富的知识的老师就需要平时不断充实自我,拓宽知识面;做受欢迎的老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要学习热情、真诚、善良、宽容,这才能受学生、同事、领导、社会所欢迎,只有到处受欢迎,才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新跨入教师岗位的我,此书更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合格的、幸福的教师。
接下来从教师教学方法方面谈谈:
这本书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
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
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因材施教”一点,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教师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
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观察他们的特长、优缺点;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
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另外,书中还有几条关于后进生的建议也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在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个星期(而一般是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教师首先是要改变自己对他们的看法,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 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作为老师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老师不应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老师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看顾一个案例:
在一次的英语课堂中,王老师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王老师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老师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
对于后进生们,教师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
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之心得体会。炎炎暑假,我有幸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罗老师安排我们回家认真阅读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细细的阅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超人智慧,为之敬佩不已。教育教学这项工作,让我挚爱也让我烦恼,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越...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炎炎暑假,我有幸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罗老师安排我们回家认真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条建议 细细的阅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超人智慧,为之敬佩不已。教育教学这项工作,让我挚爱也让我烦恼,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迷茫。给教师的条建议 如同...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得体会。假期看到一个亲戚拿着 给教师的100 条建议 这本书在津津有味地读着,我不经意的开玩笑说,放假了还这么好学,她说是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作为老师还是值得一看的,看后很有启发。等她学习完后,我借来认真地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著作 给教师的100 条建议 感受颇多,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