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得体会。
市七小: 孙翠平。
假期我参加了继续教育,在专业课上授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录像,使我更加想进一步了解于老师了,因此,我买了一本于永正著的《教海漫记》读起来。这本书体现了于老师的两大特点:一是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平实,语言训练扎实,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二是于老师虽然从教三十余年,但有着始终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高尚精神境界。
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因此,坚持读了这本书。
翻开《教海漫记》的目录,可以看到本书分为四个篇章,首先是教育篇、其次教学篇,接下来是修养篇、最后是其他篇。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教育教学篇,开始研读。不知不觉中我仿佛进入了于老师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相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
此时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点,一是教育观念,二是教育艺术。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心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使学生在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于永正老师三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印证了他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和学生创造观。
过去我们常说教学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悉心钻研,教材是可以驾驭的。惟有“吃透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大难题。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
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就思维堵塞时疏导他,心理困惑时开导他,精神倦怠时激励他。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境界。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让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精神愉悦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促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寂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波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存乎一心”。
从于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
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海里。
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于老师懂得宽容。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始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种。
”他还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
我们要倡导“偏爱差生”,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宽容。
读完《教海漫记》,才明白于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他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他教学生涯的纪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的理论活力和人格魅力,值得我继续认真研读。
因为,这些正是我教育教学的追求所在。
《教海漫记》心得体会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 教海漫记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 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中国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 也有人说 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 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 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
心得体会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
读 教海漫记 心得体会。读 教海漫记 心得体会。我当教师已经九年,在教育工作中总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 教海漫记 使我在教书育人中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于老师的书按教育篇 教学篇 修养篇 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 读后感。教海漫记 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于字里行间。本书的68篇文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