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0 阅读 1939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看见封面,我便知道,这是与我而言完全陌生的领域,但这也让我相信,读词作鉴赏,必能令我大有收获。于是我贪婪的阅读起这些文人词作,果然,一幕幕千年前的美好场景,竞相呈现在我眼前。

首先我走进了温庭筠,一位感性、词曲中充满联想空间的唐朝词人,尚不说他的词作如何唯美细腻,我们看看作者对他词作的解说吧。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描写一位闺阁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的全过程。日常的点滴,作者却能从中禅释出许多深意。

例如“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小山”二字,围绕着其指向,作者给出了几种可能,“山眉”,“山枕”,“山屏”和“插梳”,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当然,关键是作者通过对于各种文学作品旁征博引,用通俗的语言解说清楚了“小山”,实际应指一种床边的屏风。从一首小小的词中竟挖掘出这么多背后的细节故事,可见作者学问之渊博,功夫之精深。

当然,作者的文字绝非仅停留在对词句的细细剖析,剖析字句同时,她发挥了作品“感发”的力量,让我们普通人跟随她一同走近那幽深微婉的词境中。她每介绍一位词人,都特别注意其风格特色与其所传达情感之品质的差别。在讲述一位词人词作特色的同时,她还擅长穿插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个方面于鉴赏中,内容虽多但娓娓道来不显生硬。

不止这样,每首词鉴赏之后,作者还附加了许多相关诗歌词作评论,阐明它们纵向、横向间的联系。后面还介绍词的演进、发展过程的一系列文字,这些,都让本书超越了平常之鉴赏的深度广度。

最后让我比较感冒的,是作者用西方的文学哲学等学科理论去解读中国古典词作的部分,不时冒出的一些西方的专业术语,很吸引我的注意力。譬如语言学中语序轴与联想轴二轴说,诠释学中的诠释循环之说,符号学中的语码之说,诸如此类。这些理论学说,相比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少了点直观感性,多了份逻辑理性。

所以中西结合,取其精义,相信这样,艰深晦涩的古诗词,能得到更好、更新、更透彻的诠释,经典的词作,将从全新的角度,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当代中国人。

很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够仔细阅读全书,品味词人、词作间细微的情感差异,但是,还是有所收获的:我了解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认识文人及其作品的方式。我终于知道,诗词鉴赏背后,原来是一片如此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

我们为高考那11分的争取,不过是把脚刚刚伸进海里。诗词背后是一个于很多人而言未知的,值得好好探索的世界。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 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叶嘉莹先生的书我钟爱多年了,初次接触 唐宋词十七讲 是在大学时代简陋的图书馆,借着玻璃撒进来的微弱阳光,一下午 一下午地靠在腻着尘的书架上,手不释卷。叶先生关于诗词解读的系列书籍更新了我对诗词的理解 对求学的观念,甚至是对生命的体会,为我在读书求学路上赋予源源不断的力...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篇二 唐宋词十七讲 读后感。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 唐宋词十七讲 这本书,可算是解读 词 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 沈阳 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