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01 阅读 2634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主要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2023年左右。这部作品简略的评价了前苏格拉底世代的几个主要哲学流派,较为详细的讨论了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对世界上的物质与变化的不同理解。

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可以认为是对希腊早期哲学发展的巡礼,甚至是对人类文明诞生初期哲学生成与发展规律的解读,对物质与运动本源的**;同时它也是尼采早年哲学思想的写照,从对不同思想的臧否中,透露着他对世界的认知。

一、“一切是一”的泰勒斯。

泰勒斯可以认为是希腊哲学的鼻祖。他认为世间万物均是由水构成的,一切皆是水的不同形态而已。尼采对于这种学说的**作出了大胆的猜测:

设想有一个造型艺术家站在瀑布前,他看见迎面扑来的水在玩着艺术造型的游戏,幻化出人体、动物身体、面具、植物、石头、林泽女神、狮鹫等一切既有的雕塑形象,于是觉得“一切是水”的命题似乎得到了证实。泰勒斯的思想在某种受规限或削弱的意义上,也许还保存着一种“诗样的真理性”。

泰勒斯“一切是水”观点的意义,一方面这是对世界物质性的肯定。希腊人——泰勒斯在他们中间如此异峰突起——是一切实在论者的对立面,因为他们只相信人和神的实在,而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人和神的伪装、面具或变形。泰勒斯却认定世界构筑于物质的基础上,石头,树木,野兽,人类,甚至诸神无不如此。

这无疑挑战了对神灵的原始崇拜和探索世界中的不可知论。另一方面,在分支科学繁荣发展的早期,泰勒斯就意识到了所有学科的统一性。所谓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为内容的社会科学。泰勒斯能够将世间一切统一而成哲学,这无疑是发现了万物内在的联系,但当他研究这种联系的时候,“他却谈起了水”!

作为最早期的希腊哲学,泰勒斯的世界无疑是简单且经不起后人推敲的。一个单单由水构成的世界,很难解释质的变化,生成与消散,也很难解释世界的多样性。从泰勒斯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哲学家是如何越过经验主义樊篱的——当经验主义陷于艰难的求证举步维艰时,哲学却可以跳过这些进而尝试解释世界。

至少人类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一步一步来的,但世界观确实永存的。带动哲学腾飞的,是一种异样的,非逻辑的力量——想象。

二、阿那克西曼德及他的悲观哲学。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著作家,他是这样写作的——一个典型的哲学家,只要还没有被外异的要求夺取自然质朴的本质,就会这样写作:以风格宏伟、勒之金石的字体,句句都证明有新的启悟,都表现出对崇高沉思的迷恋。每个思想及其形式都是通往最高智慧路上的里程碑。

他有一回这样言简意赅地说道:“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须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公义性而接受审判。”这是一个真正悲观主义者的表述。

如果将阿那克西曼德的悲观哲学与一些主流宗教的教义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是何其的相似——强调人的诞生即是有罪,而有生之年所受形形色色的痛苦,则是为自己赎罪的表现。叔本华在其哲学小品集《parerga》第二卷12章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评价每一个人的适当尺度是,他本来就是一个完全不应存在的造物,他正在用形形色色的痛苦以及死亡为它的存在赎罪。

对于这样一个造物主能期望什么呢?难道我们不都是被判了死刑的罪人?我们首先用生命、其次用死亡为我们的出生赎罪。

”在西方,这种原罪的观点是相当深入人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思想无疑是对生命权利的藐视,也是对人类自由思想的压抑。

从一个更加基础的角度上来看,如果一个事物存在,那是什么使它终归消失的呢?或者说,如果一个事物终归消失,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它存在过”这个既定事实呢?过去的存在是存在么?

既然已经过去无限的时间,为什么被生成之物还远没有全部毁灭?永不疲倦的诞生又来自何方?阿那克西曼德只能从一些神秘的可能性来回避这些问题,说永恒的生成只能从永恒的存在重找到根源。

而在不停地思辨中,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看到他的悲观世界上方笼罩着的主观主义阴云。

三、赫拉克利特:世界是火的游戏。

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走进那个笼罩着阿那克西曼德的生成问题的阴霾天空,并用闪电照亮了它。他喊道:“我凝视着‘生成’,还没有人如此仔细地凝视过事物的这永恒波浪和节奏。

我看到了什么?合规律性,永不失堕的准确性,始终如一的法律常规,审判这一切违背原则的行为的复仇女神,支配着整个世界的公义以及服务于它的有如魔法一般的常存自然力量。我看到的不是对被生成之物的惩罚,而是对生成的辩护。

”永恒的唯一的生成,一切现实之物的变动不居——它们只是不断地活动和生成,却并不存在。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这一切,真是一种令人昏眩的可怖思想。他把所有的事物分为对立两面的结合,表现出的某种性状只是其优势面的体现。

一切的生成都源自于对立面的斗争。确定的、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持久的质,仅仅表明斗争的一方暂占上风,但斗争并不因此结束,它将永远持续下去。

为了进一步阐述事物两面的对立斗争同时统一,赫拉克利特将事物的属性归结于“火”,或是说“热力”。这其实和泰勒斯的说法不谋而合,所有事物均有“热,湿,硬”三种状态,对应当今科学所述的气相,液相和固相。从土中升腾得到水,从水中升腾得到的纯净蒸汽,又是星辰之火的养料。

但同时他否定了“冷”的存在,认为这只是热的一个等级;在这一点上,他与以往的哲人不同。

由上段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的“热的等级”能用以度量万物,那么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一即是多”的思想。但当问及“火”为什么要变化其形态,为什么会有水和土时,赫拉克利特只能解释:“它是一个游戏,请不要太郑重其事地看待它,尤其不要道德地看待它!

”四、巴门尼德:存在的悖论。

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的巴门尼德则巧妙地避开了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所共处的困境。他并未把一切对立归结于某种最终元素的权重,而是将我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都归于“存在”。“存在”的相对立面,便是不存在。

哲学无需详细分辨“存在”的万物之差别,因为它们都是“存在”的一部分。我们亦无需探寻“不存在”,因为它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从质的变化中得到些许的线索。而我们所知的“诞生”与“消亡”,我们所观察到万物的“变化”,则是存在与不存在互相作用的结果——准确的说,当存在于不存在相结合,那么我们可以称此物诞生了;当其内部的仇恨和冲突占据了主导而导致其互相分离,这便是质的消逝。

这种对世界的阐述无疑是极度抽象的,它甚至不需要将事物内部的对立面归结为某种特定的“质”而是简单地,甚至有些荒诞地归结为“存在的”与“不存在的”。但是,“不存在的”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证明“不存在”的存在性?

抑或是说,既然“不存在”,那它又怎么可能“存在”呢?

在此时尼采又引出了一个“飞箭不动”的悖论:飞箭在其飞行的每个瞬间都有一个位置,它在这个位置上不动。那么,无限个静止位置的总和就等于运动了吗?

无限重复的静止就是运动,因而成为了自身的对立面吗?那么从我们的经验来看那,如果有绝对运动,就不会有空间;如果有绝对空间,就不会有运动;如果有绝对存在,就不会有“多”;如果有绝对的“多”,就不会有统一性。

在他们的全部论证中,都是从一个脆弱的前提出发:似乎我们在那种概念能力中拥有决定存在于不存在的最高标准了。似乎概念不应当根据现实来验证和修改,相反,概念应当衡量和判决现实,如果现实与逻辑发生矛盾,甚至应当指认其非。

五、阿那克萨哥拉的微粒世界。

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个典型的爱奥尼亚哲学家,相对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他并不满足于用某一具体的物质或元素作为物质本源的主张,因为这不能解决“一和多的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微粒学说,认为不同物质由不同微粒组成;微粒的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是不可分的最基础元素。

所谓“诞生”和“消逝”只是微粒的结合与分离;各种不同的微粒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由微粒构成的一切事物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性质取决于其占优势的微粒的性质;由于微粒是无限的,它们的结合与分离也是无限的,事物的变化便无穷无尽。

我们惊喜地发现,相对于之前提到的一元世界,阿那克萨哥拉的微粒学说已经具有了后来原子理论的雏形,而这却是未经过精细的微观观察或是系统的化学实验而得。承认世界的多元使我们更容易解释宏观运动的本质,但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这些微粒的相互作用呢?

这个问题的确是棘手,伟大如牛顿者,也会在类似的问题面前走入歧途。正如我们所见到的众多案例一样,在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是,阿那克萨哥拉走入了向唯心主义寻求答案的道路。

在希腊文中,“奴斯”本义为心灵,转义为理性。阿那克萨哥拉以此来表达运动的最终推动力量。奴斯是不与微粒相混合的,独立自在的;是事物中最稀最纯的,它能认知一切事物;奴斯是运动的源泉,宇宙天体都由奴斯推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也都是由奴斯来安排的。

六、有关尼采的世界的只言片语。

尼采的第一部作品是《悲剧的诞生》,本书中所说的悲剧亦从此而来。尼采借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与酒神,分别象征着梦与醉,对应于艺术则是史诗与舞乐,而二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悲剧。这个时期的尼采,崇尚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他十分赞赏其“生命意志”说,即强调理性不能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也不能给人设立目标,因此,只有通过两种方式得到自我解脱:

一种是道德行为即放弃意志,二是美的直观。而最终只有通过自我意志的泯灭才恩那个脱离生存中的不幸处境。这种非理性主义,非道德主义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尼采早期观点的核心。

在谈论泰勒斯的“一切由水构成”时,尼采虽然对他选择了水显得有些怒其不争,但无疑肯定了这个理论至少是“符合美的观点”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理论,如果想要使人接受成为准则,那它必须至少是美的——对称的,循环的,或是其他有美感的形式。但美感绝对不应成为我们肯定或否定它的原因,只因为它不客观。

以《查拉图斯如是说》为标志的尼采后期思想,致力于宣扬“上帝已死”,个人不应遵循上帝教诲的否定生命力量的“弃强就弱的奴隶道德”,而是重返表现自己,自由自足,成为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成为充实丰富,伟大完全的人。对阿那克萨哥拉所述“奴斯”的不吝赞美之辞似乎暗示了这些后来的变化。而事实上,人类也的确取代了诸神而成为了自己的道德体系标准的主宰,也的确出现了自由主义、无**主义的思潮。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

哲学不是纯学术。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如果说马克思的大幸在于他有个知己,尼采的不幸就在于他有个崇尚沙文主义的妹妹伊丽莎白。她补完了尼采的著作《权力意志》,但这部作品已几乎全部偏离尼采的本义而成为为纳粹进行自我宣传的工具。

后记:挑选这本书作为阅读材料,一方面是对古希腊文化比较有兴趣且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同时这本随笔集的篇幅也较为短小。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量世代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和表达方式的差异、熟悉的马克思哲学体系与其它哲学体系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科学表述方式与哲学表述方式的差异、以及作者、翻译者和读者之前主观思想上的差异。

因此这篇短文延迟了几天完成,希望老师能够原谅。

sa10005906易翔宇。

时代的悲剧《雷雨》读后感

时代的悲剧 雷雨 读后感。时代的悲剧 雷雨 读后感 雷雨 是一部话剧,因为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读过,但在课文中我们是学习过其中一个片段的,到现在仍然印象深刻。最近,我又通读了这本书,对话剧中的人物矛盾体会更加深刻,而这些人物的悲剧,正是封建资产阶级顽固和腐化造成的,曹禺用这本书深刻的揭露了人们深受封建...

时代的悲剧骆驼祥子读后感

时代的悲剧 骆驼祥子读后感。时代的悲剧 骆驼祥子 读后感 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 骆驼祥子 一书中最后对祥子的描写。全文一开始,祥子是一位勤劳 淳朴 善良的青年,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过上美好的生活,成为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可惜,好景不长,祥子的车被军阀队伍拉走了,他...

时代的悲剧骆驼祥子读后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时代的悲剧。骆驼祥子读后感。导读 读书笔记时代的悲剧。骆驼祥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时代的悲剧 骆驼祥子 读后感 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 骆驼祥子 一书中最后对祥子的描写。全文一开始,祥子是一位勤劳 淳朴 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