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片断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01 阅读 2101

哲学片断》是克尔凯郭尔以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为笔名,自己为出版人的书。《哲学片断》一书出版后,始终无人问津,就连克尔凯郭尔本人都自嘲,“本来我写这些东西似乎应该使顽石哭泣,但它们却只是使我的同时代人发笑”。直到克尔凯郭尔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思想才被人们所发现。

我抱着认识克尔凯郭尔的念头去读这本书。

翻开书页,首先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句话,“永恒意识能否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这样的出发点如何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一个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

”刚开始看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假如永恒意识拥有一个历史的出发点,那么为什么这个出发点怎能够超出历史的关切之外呢?时代是不断的变迁的,永恒福祉又怎么会存在呢?即便它是存在的又为什么会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

抱着这样诸多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

作者由“真理是否可教?”这个问题开始论述。说实在的,就单单这一个章节我就看了两遍,第一遍直接的就被作者给绕晕了,看了第二遍才有一点点的理解,没错就是一点点。

在我的观点看来,文章以真理、教师、**、瞬间和自身这五个词来展开。真理是否存在在自身之内?真理如果存在于自身之内,那么真理似乎便是不可教的,因为真理便存在你自身之中了,又怎么谈得上“教”呢?

教师的存在便是一个偶因,是一个提醒你,真理便在你自身之中,让你回忆起你曾知道的。“在我发现我自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从来都拥有真理的那一瞬,那个瞬间已经被隐藏在永恒之中、被永恒吸收掉”真理在被发现的那一瞬,又消失了,你无法找到它,但它又无所不在。

假如真理并不存在于自身之中,那么反过来说,自身中存在的就是谬误,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偶因,就得提醒学生转身去发现自身的谬误,并带给学生条件,让其自己决定是否从谬误中超越出来,因此在你决定的那一瞬,便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个瞬间又有别于别的其它瞬间,这个瞬间被永恒所充满,作者把这个瞬间叫做“时候满足”。在这个瞬间发生之前,人们所处的状态称之为“非存在”,知道这个瞬间发生了,人们才能称之为“存在”,而这个瞬间又指的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让你理解到你身处于谬误之中,你要超越出来。

那么回到刚开始时我的疑问,“永恒意识”是否能理解为真理呢?真理的本身便带有永恒的性质。所谓的“历史的出发点”则理解为自身呢,真理存在于自身之中,只是我们并不知道罢了,既然早已存在,那么理解为历史的出发点似乎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吧。

永恒的福祉,理解为,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到自身存在意义的人活着。而真理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才能称之为人。

因此,在我认为,学习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教师所能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提醒的作用,在意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存在意义的那一瞬,人才能称之为人。

第二篇: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全部--部分--相对立面。

死亡---生存: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

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

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还有明天。实际上有太多的意外不在我们掌控中。grey里面的,t如果爱就说吧,也许明天一切都没有了。

任何一个感觉和词语,都是要一个反衬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如果世界尚没有悲伤,那也不会有快乐了。如果某一种感觉全部的占据了你的内心,那么你要留意去寻找相对的感觉,因为那个全部的感觉一定不是真实的也根本没有价值。

日常---惯性动作可以让人产生惰性。就是上面的全部感觉,你必须要找到如何突破惰性,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去突破自己。

灵魂的电流---应该是部分感性的存在。回忆对人是重要的。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一生中不停的做着计划和回忆的互动动作。

虽然很多理论让你把握当前,其实,这很难。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多数是在幻想未来,和回味过去。

只是今天也会成为回忆,未来也会成为今天。把握当前的心态就是要突破惰性,要在一种全部的感觉中找到那种相对立的感觉。比如你有一个钻石,你会永远拥有它。

它放在你的仓库里面。永远不去提取。你偶尔会想想它的光芒,但实际生活中你不会天天带着它。

但是有一天你的仓库失窃,钻石没有了。你就会经常想起那个钻石,想如果天天带着它的话也许仓库失窃的时候就不会丢了。但是你不知道哪天你的仓库会失窃。

失窃前,你也会经常忘记你拥有这个钻石,这个就是计划之内的东西,也是在你回忆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属于你的现在。

我觉得,改变,或者是体验到存在感,或者价值等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相对立的体验感觉。事物矛盾的对立面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

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其实内心中,生活应该正在朝着这么一个轨迹发展吧。

第三篇:哲学读后感。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

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

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途径。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

它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

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

这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

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虽说略读过本书,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关于什么语义值、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

虽说没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因为古人便知道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据官方资料得到: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的地位成正比。“世界观和方**”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释吧:

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书过后,我更想说说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

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学是智慧之学。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

拥有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罢了(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

于是又有了一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哲学片断读后感

哲学片断读后感推荐。哲学片断 是克尔凯郭尔以约翰尼斯 克利马克斯为笔名,自己为出版人的书。哲学片断 一书出版后,始终无人问津,就连克尔凯郭尔本人都自嘲,本来我写这些东西似乎应该使顽石哭泣,但它们却只是使我的同时代人发笑 直到克尔凯郭尔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思想才被人们所发现。我抱着认识克尔凯郭尔的念...

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全部 部分 相对立面。死亡 生存 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

哲学读后感

对于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其他部分哲学书表面处理之后得到的读后感 全部 部分 相对立面。死亡 生存 相对的解释。没有死亡的感觉体会不到你还在生存。死亡可以给你存在的相对感觉。如一切明天都没有了,你会珍惜今天的所有一切。大多数时间死亡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不可能清晰的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所以我们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