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祖国六十岁。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祖国六十岁。
祖国60岁了,60岁的祖国正年轻,我爱你,年轻的祖国。说出这句话时,我被自己感动了。
我被一首歌感动了。我记得,很久没有听到这首歌了。高中的时候升国旗,全校师生都会到红旗下敬礼,唱国歌。那个时候有一些人只是被动地无可无不可地参加,有一些人甚至躲在教室里没有去。
那时候老师和校长都很生气,严肃地批评他们。我看见在操场上,一些老教师在国歌响起来时挺直了身体,仰首望着那面迎风飘扬的旗帜,瞬间我也感觉到那份肃穆和庄严,这份肃穆和庄严同时加上敬意越来越浓,弥漫开来,影响了在场所有的人。
我记得那红旗下有一棵开着特别美丽的红花的凤凰木,不远处还有浓密如盖的榕树和挺拔而立开着碗大红花的木棉树。我们的身体也和树一样挺拔而傲然直立。
据说中国人感情比较深沉,和西方等的国家相比,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真的,我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从来没有听他们大声地说,我爱祖国,我爱自己的国家,或者说,我爱谁谁谁,我爱自己的父母,如果真有人这样说出来,肯定会给人笑话或者当成开玩笑。他们都放在心里呢。
大家都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只是说,最重要的是做出来。
一到和祖国利益相关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民就表现出爱国情怀了。这一点我相信大家的拳拳之心。
有时候我想,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是有宽大胸怀的人。有这种胸怀的人,又怎么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呢?又怎么会去做损害社会和人民的事情呢?这样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我现在仍然很喜欢过去课本上那些教育我们爱国的课文,喜欢那些刚正慈爱的老师们。他们两袖清风,可是在精神上永远是强者。那些在个人奋斗路上风光无限的人,见了他们应该感到惭愧呢。
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原来在每个人心中,都需要有这么一种精神让我们一直有勇气和自信前行。
原来爱国是常存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这个时候的我精神得到了升华。在写了无数关于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以后,我想到了祖国,想到了足下的这片土地。我不知道,我在她眼里会多么渺小,然而我在她怀抱里了。
我们———祖国的儿女们虽然个性彼此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思想,但都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国家。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是一辈子的情结,是我们牢牢依靠的所在。
不管生活多艰难,土地仍然是人的根,和人血脉相连。我们只要敏感一点,都可以感觉到她的心在跳动,在呼喊,如母亲对于孩子的呼声。我们不必等到远离才思念,不必等到迷途才知返。
祖国就是一生的指路明灯,一生的方向!我羡慕那些为国为民奋斗的先人,他们在为国捐躯的时候,一定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心底是最光明也是最自豪的。当我第一次能够为母亲做点事情的时候,我也激动和快乐得整个人仿佛飘了起来。
说来好笑,那种心情的确像回到了童年时代,好像第一次学习写字的时候,笨拙、稚气但是真诚而热情。
-**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看过无数为国为民的故事了,仍然很喜欢看,每看一次灵魂就得到一次洗礼。然后我们才懂得崇敬,懂得谦虚。在这些既朴素得素面朝天又伟大的人面前,即使我们做出多少丰功伟绩,都如同幼稚的小孩,都无法不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消逝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但过于注重自我,是一种狭隘的表现。西方人很注重个人,但是他们也有爱国情怀的。
这个主题没有国界,也没有肤色、人种、意识形态等的差别。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都会考虑到大众的利益,甚至能够舍生取义、为国捐躯。
爱国扩展开去是博爱,那就不单纯是一个国家了,而是热爱整个人类。这说起来好像太泛泛而谈了。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最多做好分内之事。
然而只要心里有一片广阔的天空,不管你究竟能做多少,在精神上永远是伟大的。我们无法用酣畅华丽的文字去表达这种感情,就用最朴素最简单的文字去表达。
只要时常能够想想,拥有这样的情怀,也都会使你成为一个博爱的人,而不必一定要去拯救人类。
当我们足够成熟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这种感情是多么弥足珍贵,甚至超越了所有的感情,永远都值得珍惜!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祖国六十岁
不管生活多艰难,土地仍然是人的根,和人血脉相连。我们只要敏感一点,都可以感觉到她的心在跳动,在呼喊,如母亲对于孩子的呼声。我们不必等到远离才思念,不必等到迷途才知返。祖国就是一生的指路明灯,一生的方向!我羡慕那些为国为民奋斗的先人,他们在为国捐躯的时候,一定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心底是最光明也是最自...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祖国在我心中
关键字 作文征文 几十年前,我国的农村一片荒凉,生活 本文由。方案范 文库 为您 搜 集整 理 水平普遍不高。人们穿着朴素。每天粗粮淡饭,住的只是简单的土砖房,经受不起大风大雨的考验。那时的道路崎岖,特别是在下雨之后,坑坑洼洼更多,道路更加泥泞,人们出行一般是步行,少数人家都会拥有一辆自行车,人们难...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
为新中国欢呼为新中国奉贤。在旧中国,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压下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在死亡线上挣扎。我也曾两次到了死亡的边缘。一次是1941年的 四一九事变 日寇入侵 时在初中三年级的我和几位同学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逃难,沿着瓯江徒步北上,日行百里,饥肠辘辘,到达 镇,又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