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好奇和期待,翻开了《千年一叹》。
在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它就对我产生了大大的吸引力。
千年一叹,余秋雨先生在叹什么?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中国。
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
与此同时,有的国家仍然战火中烧,可谓危险重重。
所以这一路丈量到的不仅仅是各国各地文化的积淀。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我们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
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
而人之所称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
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组成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洁。
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
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
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来到印度时,它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
当我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
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
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意义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
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力。
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已从这里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呢?是看这个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楼么?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我闭上眼睛回想当我翻开书扉页的那一刻的心情。
我随着余秋雨先生走过了4万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时我又不得不发出感叹。
那文明的败落和印度的人**炸及场景让我若有所思。
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双手毁了文明。
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们有理由如此漠视文明么?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 是余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访中华文化,著成 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 之后,将眼光转向世界,不顾困难与巨大危险,随香港凤凰卫视的 千禧之旅 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 时写下的日记随笔集。每篇不过两三页,因为 对这种特殊的 写作状态 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 所以 写法...
千年一叹读后感
我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坐在窗边看看书,偷得浮生半生闲。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便就这样度过了一下午的时间,而身上的每一处都还存留着暖暖的阳光,这样,便十分满足。看 千年一叹 我很喜欢跟着余秋雨先生去探寻那些失落的古文明,听余秋雨先生讲述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和他一起感受着千年历史所留下的厚...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 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 千禧之旅 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园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 优雅,但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且总能被人接受。他曾说过 写书最大的困难不在立论之勇,不再跋...